文|暮云史记
编辑|暮云史记
前言
李晴祺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来到革命老区莒南进行调研。
彼时的新中国刚刚在战火的废墟中艰难崛起,而在莒南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农村人只能“靠天吃饭”。
然而这还不算是核心的困难,在一些村子里面李晴祺发现,农民们基本上只能依赖最简单的农具干活,耕牛数量稀少,很多时候只能靠人力翻耕土地,效率极其低下。
而土地的灌溉设施几乎为零,完全依赖天然降雨,农户们不仅没有什么趁手的工具,种植的麦子也经常生病。
几个月的辛苦有可能因为麦子患上严重的疾病颗粒无收,饥寒交迫的老农甚至哭瞎了双眼,生活困苦不堪。
李晴祺看着眼前的景象在心里暗暗决定,一定要去搞农业研究,让大家都能填饱肚子。
—【·临危受命成为“育种家”·】—
很快时间就来到1969年,此时的李晴祺,已经是山东农学院(后为山东农业大学)的一名老师了,彼时凭借着出色的专业能力和对农业科研的热忱,在学校崭露头角。
而就在这一年,他接到了一项任务:研究小麦的育种。
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当时的中国在农业生产上有相当多的困难需要解决:
比如土壤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土壤贫瘠,缺乏必要的养分,小麦生长缓慢且瘦弱;
一些地方土壤酸碱度失衡,严重影响小麦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而且那段时间自然灾害频繁来袭,因为大多数农户都只能“靠天吃饭”,所以经常吃了上顿就没下顿了。
而当时的小麦亩产竟然只有100公斤左右,这个产量实在是太低了,想要让大家都吃饱肚子根本就不可能。
于是李晴祺想着,要是有一种小麦能够高产而且不容易生病就好了。
本着这个目标,李晴祺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将国内的小麦品种都研究了一遍之后,李晴祺觉得自己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国内的小麦品种数量太少了,所以比较好的基因自然也就少。
为了能解决这个问题,李晴祺请教了不少人,正好9月份的时候西北农学院的一位教授给他科普了一种原产于德国的小麦品种。
这种小麦名叫牛朱特,它能长出很大的穗子,而且抗病性也非常强,但就是成熟地太晚,一般的小麦都熟透了它才开始抽穗子,结种的周期太长了。
李晴祺听完之后很是兴奋,于是开始通过杂交的方法培育新品种小麦,想要将牛朱特的优良形状筛选保存下来。
但粮食育种是一个需要花费很多年的工程,因为往往要经过很多代的提取,才能将这些比较优良的形状筛选并且稳定下来。
李晴祺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虽然当时研究育种的条件育种温室条件简陋,没有暖气,一到冬天,室内就如同冰窖一般寒冷。
为了给小麦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李晴祺和他的团队在温室里生起了炉子。
然而,炉子半夜需要加炭,为了确保温度稳定,不影响小麦的生长,李晴祺干脆住在了温室里。
每天夜晚,当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梦乡中时,他却要在寒冷的温室中定时起身,给炉子添加煤炭。
但这样的付出还是最基本的,李晴祺遭受了无数次的失败,每次都只能重新给自己加油鼓劲儿。
时间来到1972年的春天,李晴祺和伙伴们终于在唯一一个成熟的麦穗里面找到了4粒牛朱特和国产品种孟县201的杂交种子!
李晴祺十分高兴,这意味着培育高产杂交小麦总算有了可能!
—【·艰难点的育种之路·】—
第二年,他们又一次选了一个国产小麦品种矮丰3号,然后与这第一代杂交出的4粒种子长成的植株再次杂交。
就这样前前后后培育了好几年的时间,在1981年的时候,这种被取名为“矮孟牛”的小麦总算是诞生了。
这种小麦不仅高产,抗病性还强,而且杆子矮,也不容易倒伏。
品种被国家认可之后,李晴祺又带着团队加紧培育其他品种,很快,到1989年的时候,又有5个小麦品种面世了。
这些新品种在各地试种后,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和高产性,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据相关数据统计,利用 “矮孟牛” 育成的品种(系)在1983年到1996年累计种植面积达2060万公顷,增产小麦107.52亿公斤。
而李晴祺做到这一切花了26年的时间。
随着“矮孟牛”系列品种的广泛推广,我国的小麦产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曾经受困于产小麦的农民们、那些曾经因粮食短缺而生活困苦的山区农民,如今也能放开肚皮吃白面馒头了。
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再为温饱问题发愁,开始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的其他方面,如改善农业设施、发展特色农业等,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生奉献的育种家·】—
而李晴祺即使在退休之后,那颗牵挂着麦田的心依然炽热。
每年麦收前,他都会坚持到试验地看看小麦,他看着那些茁壮成长的麦苗,仿佛看到了自己多年来奋斗的身影。
他会仔细地观察麦苗的生长情况,与年轻的科研人员交流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2021年,90多岁的李晴祺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但他依然坚持坐着轮椅来到试验田看看。
在他心中,麦田就是他的一切,他的生命早已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2022年2月18日,92 岁的李晴去世。那一年中国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生产与消费国,而李晴祺功不可没。
而小麦的产量已经达到1.38亿吨,连续第35年位居世界第一。
这一辉煌成就,是对李晴祺最好的告慰,也是他一生奋斗的最好见证。
参考:
光明日报《《光明日报》头版追忆山东小麦育种学家李晴祺:二十六年驯服一头“牛”》202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