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李隆基当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干掉自己的姑妈太平公主?

强强看历史故事 2025-01-08 09:24:51

为何李隆基当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干掉自己的姑妈太平公主?

世人皆知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代明君,开创了"开元盛世",让大唐帝国达到了鼎盛时期。可鲜为人知的是,在他登基之初,就做了一件令人震惊的大事——赐死自己的姑妈太平公主!

要知道,太平公主可不是一般人物。她是武则天的掌上明珠,更是帮助李隆基登上皇位的重要功臣。在朝中势力之大,几乎可以与皇帝分庭抗礼。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亲人,李隆基为何要将其置于死地?

更令人不解的是,太平公主曾两次帮助李氏夺回江山。第一次是协助李显重掌大权,第二次则是扶持李隆基登基。按理说,这样的大功臣不该受到褒奖吗?为何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

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权力纷争?太平公主又做了什么让李隆基如此忌惮?这场姑侄反目的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太平公主的显赫身世

说起太平公主的出身,那可真是含着金钥匙降生的。公元 684 年,武则天刚刚登上皇位不久,这个小女儿的诞生给她带来了无限欢喜。武则天破天荒地为这个女儿举办了盛大的诞辰庆典,并赐名"太平"。

那一年,长安城张灯结彩,欢庆声此起彼伏。武则天更是下令在洛阳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太平观,专门为小公主祈福。这座太平观规模宏大,光是殿宇就有九进之多,每逢节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太平公主自小就显露出过人的聪慧。在她六岁那年,武则天特意为她在宫中设立了一所小学堂。除了请来当朝最有学问的大儒教导之外,还有一批特选的宫女陪读。这在当时可是前所未有的待遇!

十岁那年,武则天又为太平公主选了个门当户对的夫婿薛绍。这薛绍可不是普通人,他的祖父薛仁贵正是唐朝名将,曾多次征战立下赫赫战功。婚礼当天,武则天亲自为女儿打点一切,赐下无数珍宝,甚至将自己心爱的翡翠摇钱树也送给了女儿。

太平公主婚后居住在东宫,但她并没有像一般贵族女子那样过着深闺生活。武则天经常召她入宫议事,让她参与朝政。渐渐地,太平公主在朝中也有了自己的声音。许多大臣都会主动登门拜访,希望能得到这位公主的支持。

公元 700 年,薛绍因病去世。太平公主悲痛欲绝,但武则天并没有让女儿守寡太久。没过多久,她就为女儿另择了驸马武攸暨。这一次的选择颇有深意,武攸暨是武则天族侄,通过这门婚事,太平公主在武氏一族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公主在朝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她不仅掌管着宫中的大小事务,还在朝廷重要决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大臣都要先通过她才能见到武则天,她俨然成了朝中最重要的"二把手"。

武则天对这个小女儿可谓是宠爱有加。每当太平公主提出什么要求,武则天都会尽量满足。据说有一次,太平公主看中了一件稀世珍宝,武则天二话不说就把它赏赐给了女儿。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议论,有人说这样的宠爱已经超过了皇太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太平公主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她善于结交朝中大臣,在朝廷各派势力之间周旋。许多重要的政令,都会先经过她的过目。她的府邸成了朝中重臣必须拜访的地方,每天车马不断,门庭若市。

二、两次扶持李氏的关键时刻

公元704年,朝野震动。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密谋杀害李显的消息传遍长安城。太平公主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首次展现出她在政局中的重要作用。

当时的情形十分紧急。韦皇后已经掌控了禁军,随时可能对李氏宗室发动致命一击。正当李氏众人惶恐不安之际,太平公主出面联络了朝中重臣张柬之、崔玄暐等人,密谋讨伐韦皇后。

这场政变筹备得极为隐秘。太平公主以举办诗会为名,在东宫频繁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为了避人耳目,她甚至让心腹宫女装扮成货郎,将密信传递给各路大臣。

公元705年正月初一,太平公主府上灯火通明。表面上是在举办元宵诗会,实则是政变的总指挥部。当夜,张柬之等人率兵直入皇宫,一举拿下了韦皇后。这场政变干净利落,几乎没有流血冲突。

平定韦后之乱后,太平公主的威望达到了新的高度。朝中大臣纷纷前来拜谢,就连一向高傲的宗室诸王也对她礼遇有加。她在朝中的地位,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公主身份。

但是好景不长,仅仅五年之后,朝廷又起波澜。这一次是李旦年事已高,想要禅位给太子李隆基。然而朝中一些大臣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李隆基年纪尚轻,恐难担此重任。

关键时刻,太平公主再次挺身而出。她亲自出面游说反对派大臣,强调李隆基聪慧过人,完全有能力继承大统。在她的斡旋下,朝中反对声音逐渐平息。

公元712年冬,太平公主在自己府上设宴,宴请朝中重臣。席间她公开表态支持李隆基继位,并当场写下了支持谏书。这一举动对稳定朝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李隆基登基大典的前三天,竟有人在东市散布谣言,说李隆基不是嫡长子,不该继位。太平公主立即派人四处澄清,并将造谣者抓获。这一系列举动,为李隆基顺利登基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登基大典当天,长安城万人空巷。太平公主作为功臣站在金銮殿上,接受百官朝拜。这是她第二次成功扶持李氏子孙登上皇位,朝中上下无不佩服她的政治智慧。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辉煌的登基大典之后,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关系却急转直下。那些表面上的恭敬与感激背后,暗流汹涌。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三、暗中布局的权力角逐

李隆基登基后不久,朝中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政治集团,人称"东宫党"。这个团体表面上效忠皇帝,实则暗中听命于太平公主。

据《资治通鉴》记载,这个"东宫党"成员遍布朝廷各个要害部门。兵部侍郎宗晋卿、御史大夫崔隐甫、左散骑常侍窦怀贞等人都是其中骨干。这些人不仅位居要职,更掌握着朝廷的军政大权。

太平公主府邸中的一个小花园,成了"东宫党"成员秘密聚会的地方。每逢初一十五,这些大臣便以赏花论诗为名,在此商议朝政。为了避人耳目,他们还特意在花园四周布置了重重屏障,连园中说话的声音都听不到外面去。

公元713年春,太平公主开始大规模安插亲信。她先是举荐外甥女婿王慕容为左卫将军,掌控京城禁军。接着又推荐族弟武延基为右屯卫大将军,把持军队粮饷。短短数月之内,朝中十几个重要职位都落入了她的亲信之手。

更为玄妙的是太平公主与河东裴氏的结盟。裴氏是当时最显赫的门阀世家之一,家族势力遍布关中地区。太平公主通过为裴氏子弟谋官,与这个庞大的家族建立了密切联系。

有意思的是,太平公主还在宫中设立了一个特殊的"内情处"。表面上是处理宫中日常事务,实则专门搜集朝中大臣的动向。每天都有大量密报送到她的案头,内容涉及朝廷各个角落。

公元714年夏天,一件小事暴露了太平公主势力的庞大。当时有个叫刘幽求的小官员得罪了她的一个亲信。第二天,这个官员就被贬到了岭南。朝中大臣都看在眼里,更加不敢得罪太平公主。

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太平公主开始与佛教界交好。她在长安城修建了多座寺院,并亲自出资供养僧人。这些寺院很快成了她的另一个情报来源,通过僧人的眼线,她能及时掌握民间的舆论动向。

到了公元715年,太平公主的势力达到顶峰。她府上的客卿多达数百人,这些人遍布朝野各个层面。甚至连皇帝身边的太监宫女中,也有不少是她安插的眼线。

这一年的重阳节,太平公主在府上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诗会。当天到场的达官显贵多达千人,几乎占了朝中重臣的大半。这场看似雅致的文会,实则是一次势力展示。当天的场面之大,甚至惊动了皇城守军。

就在太平公主暗中布局的同时,李隆基也没有闲着。他早已察觉到姑母的异常举动,开始暗中部署自己的力量。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较量即将拉开序幕。

四、皇权之争的激化

公元716年初春,一场风暴在长安城悄然酝酿。太平公主的举动越发大胆,她开始公然干预朝廷重要决策。当时朝廷正在讨论吐蕃和解一事,太平公主竟不经皇帝同意,直接派人与吐蕃使节私下接触。

这一举动立即引起朝中震动。按照朝廷规矩,任何外交事务都必须经过皇帝亲自过问。太平公主此举,无疑是对皇权的公然挑战。

更令人震惊的是,同年四月,太平公主竟在朝会上提出要重新审视皇位继承问题。她声称当年立储仓促,应该重新考虑。这番话一出,朝堂上一片哗然。

为了对抗太平公主日益膨胀的势力,李隆基开始暗中布局。他先是任用王忠嗣为右卫将军,加强皇宫守卫。接着又提拔李林甫为门下侍郎,负责监察百官。

公元716年八月,一场意外事件加剧了矛盾。当时李隆基要在太极殿召开朝会,可太平公主的亲信宗晋卿却带着禁军包围了太极殿,声称有刺客混入宫中。这一举动直接影响了朝会进行,让李隆基颜面尽失。

到了九月,形势更加紧张。太平公主的亲信在朝堂上公然抗旨,拒绝执行皇帝的命令。他们还借口检查宫禁,在皇宫四周部署了大量兵力。这些举动让李隆基的处境越发被动。

十月,事态进一步恶化。太平公主的府邸灯火通明,昼夜不息。每天都有大量武装人员进出,城中谣言四起。有人说太平公主要效仿其母武则天,另立新朝。

事实上,太平公主确实在暗中调动军队。她让亲信武延基以练兵为名,在城外集结了大量兵力。同时还派人收买了皇宫禁军中的将领,准备伺机而动。

李隆基此时也没有坐以待毙。他秘密联络了太平公主的政敌裴旻、王晙等人,在京城布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还派心腹前往各地联络藩镇,以防不测。

公元716年冬,局势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太平公主的亲信已经控制了长安城的东西两市,并在城中屯粮备战。他们还在城门安插了自己的亲信,监视进出人员。

就在这紧张时刻,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李隆基下定决心采取行动。原来太平公主在城外的庄园中秘密打造了大量兵器,并刻上了"太平"二字。这个发现证实了她确实有谋反的企图。

至此,这场持续数月的暗斗终于要见分晓。李隆基知道,如果再不采取行动,等太平公主的准备更加充分,后果将不堪设想。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即将上演。

五、最终的命运选择

公元716年腊月,长安城寒风凛冽。这一天,李隆基突然下令宫城戒严,禁军将太极宫团团围住。朝中大臣们都感到情况不妙,纷纷闭门不出。

当天清晨,太平公主刚准备入宫议事,却被通报宫门已封。她立即派心腹去打探消息,却发现自己的府邸四周已经布满了禁军。那些平日里对她毕恭毕敬的将领们,此刻都板着面孔,不发一言。

就在太平公主被困府中时,李隆基已经开始行动。他先是派人抓捕了太平公主的重要党羽宗晋卿、崔隐甫等人。这些人都是朝中重臣,平日里嚣张跋扈,没想到这时竟毫无反抗之力,被轻易拿下。

紧接着,李隆基召开紧急朝会,当场宣读了太平公主谋反的罪证。其中包括私铸兵器、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等多项罪名。朝臣们听完这些罪证,无不哗然。

更令人意外的是,李隆基还出示了一份名单,上面详细记录了"东宫党"成员的罪行。这份名单之详尽,显然是经过长期收集的结果。许多大臣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顿时面如土色。

当天下午,禁军包围了太平公主的府邸。一向威风八面的公主府此时已是门庭冷落。那些平日里前呼后拥的门客早已不知去向,只剩下几个老仆战战兢兢地守在门口。

经过一番谈判,太平公主被押往终南山的迎阳寺软禁。这座寺庙是她早年捐资修建的,没想到最后竟成了自己的囚牢。从此,这位曾经呼风唤雨的公主,只能在青灯古佛前度过余生。

然而,这还不是结局。在软禁期间,太平公主依然不死心。她试图通过残存的党羽向外传递消息,想要联络故旧,重整旗鼓。这些小动作很快就被李隆基的密探发现,成为了她最后的催命符。

公元717年正月初六,一队禁军来到迎阳寺,带来了一道圣旨和一杯毒酒。这是李隆基给太平公主最后的"恩典"——允许她自尽,免受处决之辱。

据说,太平公主在饮下毒酒前,对着佛像拜了三拜。她的生命就这样结束在这座自己出资修建的寺庙里,年仅五十二岁。

太平公主之死,宣告了这场权力斗争的终结。李隆基下令将她的党羽处死三十余人,流放百余人。曾经显赫一时的"东宫党"就此覆灭。那些侥幸逃过此劫的人,也都销声匿迹,不敢再提起这段往事。

从此以后,李隆基开始了他雄才大略的统治。这位经历了血腥夺权的皇帝,最终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而太平公主的故事,也成为了历史上一个令人唏嘘的传奇。

1 阅读: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