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韩先楚任军区司令员,点名要一中将,周总理:谁都可以他不行

醉卧桃花笑红尘深处 2025-04-03 15:41:21

【前言】

1973年的时候,八大军区司令员来了个大对换,福州军区的头儿韩先楚被调到了兰州军区。韩先楚特别想让苏静中将跟他一起去,当兰州军区的政委。可没想到,这个请求被周总理一口回绝了,周总理态度很坚决,说啥也不放苏静走。他直接跟韩先楚说:“别人调哪儿都行,就是苏静不能动。”

哎,你说这苏静到底是个啥样的人物,能让周总理和韩先楚都那么瞧得上他?

【长征走了最多路的人】

苏静,小时候叫苏孝顺,1910年在福建海澄县,就是现在的龙海市,出生在一个挺普通的农民家里。家里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家里人心里头有个信念,觉得男孩子要想在这世上站稳脚跟,没文化可不行。所以,全家人就拼了命地省吃俭用,硬是把苏静送进了学堂。

苏静小学时成绩优秀,一毕业,全家人就咬咬牙,借钱让她去上了漳州的省立第八中学。就是在那所学校,苏静头一回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在党组织的熏陶下,她一边努力学习,一边悄悄地参与革命活动。

1932年那会儿,苏静正式参军了,成了红军的一员。作为一个有文化的高级知识分子,他在我们红军队伍里可是个稀罕人物。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看他有文化,又根据他自己的意愿,就安排他到红1军团的通信科做了参谋。

1934年5月份,红一方面军经过整编,又变成了中央红军,归中革军委直接领导。那时候,苏静从通信科调岗到了作战科,没过多久,他又被安排到了侦察科,当上了侦察科的参谋。就从这时候起,苏静的人生变得不再普通。

大家都知道,侦察科说白了就是干些画行军路线图、抄写文件、刻蜡版和油印这些活儿。红军踏上长征路后,要是说红一军团是全军的领头羊,那苏静就是领头羊里最前面的那一个。

在那漫长又艰难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硬闯重重封锁,横渡宽阔的大江,攀登险峻的雪山,穿越茫茫的草地。他们所经过的地方,大都是荒无人烟、危险四伏的地带。而且,国民党军队还一直紧追不舍,想方设法地阻拦他们。加上饥寒交迫的恶劣环境,红军战士们的身体早就已经撑到了极限。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躲开强大的敌军,侦察参谋现在最头疼的就是怎么拿到准信儿。在这当中,给整个军团探清道路,那可是侦察活儿里的头等大事。这件大事呢,就落在了苏静的肩上。

每当部队行军到一个新地方,大伙儿都安顿下来休息了,可苏静却不能闲着。他得赶紧行动起来,带上几个侦查兵,按照军团首长指定的下一站,一路去探路。别人走一遍的长征路,苏静得先跑个来回侦察一遍,然后再跟着大军一起走一遍。这么一来,他走的距离至少是别人的三倍。

这个任务不光是累,还特别危险。走在那漫长的长征路上,大多时候都在高山深谷里穿梭。一到黑漆漆的晚上,哪儿都可能藏着危险。侦察完回来,苏静得赶紧把路上碰到的地形、道路、桥梁都画到图上。

苏静这人,学问深,做起事来也是一丝不苟。他绘制的地图,又清楚又标准,军团领导对他的活儿总是很满意,也很放心,给了他不少好评。聂荣臻在他的回忆录里还专门提到:“红军穿越草地那会儿,苏静同志打头阵,功劳可不小。”

红军成功闯过腊子口这道天险关卡后,队伍里人少了不少,于是整编成了陕甘支队。那时候,大家伙儿都累得不行了,再走多一两天,真怕会有不少人因为体力不支而非战斗性倒下。

为了确保红军长征能顺利成功,毛主席亲自跑到红1军团改编的第1纵队里,带着队伍往北走。苏静呢,每天都要把行军的路线直接跟毛主席汇报,你想想,苏静肩上的担子得有多重啊。

每天晚上,苏静都会把侦察员们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整理并分析一遍,然后根据最新的情报重新画好行军路线图。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苏静就揣着新路线图去找毛主席,告诉他当天的行军计划,从腊子口一路到吴起镇。这段日子里,苏静几乎天天都要和毛主席碰头,他那股子严谨和认真的劲儿,也给毛主席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

在红军长征的全过程中,苏静给中央红军画了好几百张路线图呢。但遗憾的是,大部分图都弄丢了或者坏掉了,能完完整整留到现在的,就那么几张。这些珍贵的图啊,现在都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成了特别重要的历史资料。

【敢扣毛主席信件的和平使者】

抗战全面打响后,红1军团就变成了115师,他们渡过黄河,跑到山西那边,专门在敌人后面打游击。那时候,红军里的好多将领职位都降了一两级,可苏静却是个例外,他升了官,当上了侦察科科长。他在这方面干得特别棒,给我军的情报收集工作帮了大忙。

解放战争刚开打那会儿,苏静跟着队伍进了东北。那时候,咱们十几万大军都是从四面八方根据地过来的,手里头没电台联系,东北那边儿乱得跟一锅粥似的。再加上老百姓对共产党还不熟悉,东北民主联军就像是没眼睛、没耳朵一样,这儿丢一块儿地,那儿失一个城,想打个运动战,兵力都凑不齐。这样一来,情报工作就成了最关键的事儿,苏静作为情报头头儿,心里头那个急啊,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

不过,苏静没辜负各位领导的期望,他很快就搭建起一个效果很好的情报网络,并且迅速召集了100多名情报人员来搜集敌人的情报。在苏静提供的精确情报支持下,东北民主联军在秀水河子战役中,首次在东北地区成功全歼了国民党军的一个整编团。

秀水河子战斗结束后,就连平时话不多的林彪,也乐呵呵地对手下说:“苏静这小伙子,顶得上十万大军啊!”没多久,东北局的书记、东北民主联军的政委一见到苏静,满脸笑意地夸道:“苏静同志,你的情报活干得真漂亮!”

不过,要是你们觉得做情报的苏静,只是个做事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执行者,那可就想错了。苏静啊,他不光是个点子多、聪明的家伙,还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和平推动者,连毛主席的信都敢拦截,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东北全境解放后,东野那85万大军气势汹汹地进了关,一路直奔平津。在解放军猛烈的军事打击和强有力的政治劝说下,国民党华北“剿总”的头儿傅作义,悄悄派了代表来跟我们进行秘密商量。

打从第一次商量事儿起,一直到1949年1月16号,咱们军队跟傅作义那边总共聊了三次。这三次聊下来,大体上就把怎么和平地让国民党军改编,还有怎么和平地接手北平城这些事儿给定下来了。为了方便以后继续沟通,傅作义那边的代表邓宝珊就说,想让解放军这边派个人,跟他一块儿进北平城里头。

接着,罗荣桓把苏静,那位已经转岗做了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和作战处处长的老兄,叫到了家里,一本正经地对他说:“得派个人进城去。中央有新指示,得找个对党忠心耿耿,对党的政策心里有数,还得脑子灵光、能随机应变的同志。,觉得你还是挺合适的。”

这时候,北平的傅作义虽然差不多跟大家商量好了和平解放的事儿,但北平城里还是危机四伏,啥都可能发生,没真正安稳下来呢。可就算这样,苏静接到任务后,一点都没犹豫,直接就答应了要进这危险的地方去。

那天晚上,林彪给了邓宝珊一封信,吩咐他转交给傅作义。这封信可是毛主席亲笔写的,是借着平津前线司令员林彪和政委罗荣桓的名义,写给傅作义的。信里面一条条地列出了傅作义在三年内战里头,跟着蒋介石干的那些坏事,还说要找他算算内战这笔账。

那时候信还没封好,邓宝珊偷偷瞄了眼里面的内容,一看之下脸色大变,直接跟苏静说:“这信真是太震惊了,话说得特别重,傅作义恐怕承受不住。我打算先不给他看,免得搞出什么事情来,让谈判给泡汤了。”

苏静感觉这事儿挺严重的,就向总前委做了报告。林彪听完报告后说:“对呀,那信确实挺凶的,他要是不急着交也行。”到了第二天,进城路上,邓宝珊又聊起了那封信,说想暂时不交,问问苏静怎么看。苏静立马回应说:“这事儿您自己做主就好啦!”

苏静那封信被暂时扣住后,他进城谈判就挺顺畅的。到了1月21号,苏静和傅作义的代表都爽快地在《北平和平解决问题协议书》上签了名,这样一来,北平和谈就算是完美落幕了。

从次日早晨起,国民党军队就开始分批撤出城外。协议一敲定,苏静就接到命令留在城里,他得继续和傅作义那边保持联系,盯着傅作义是不是按协议来办事。另外,他还得忙活着准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的大事儿。

苏静正忙得不可开交时,突然接到四野前线的命令,让他马上出城赶到宋庄去汇报工作。苏静一到宋庄前线指挥部,四野的几位领导就急不可耐地问了起来:“邓宝珊转交给傅作义的那封信,傅作义到底看了没啊?”

苏静答道:“我不太清楚这事儿。”聂荣臻吩咐道:“你今天得回去问问邓宝珊,要是信还没交,你就跟他一块儿去见傅作义,得赶紧的,今明两天内得让傅作义看到这封信。”

苏静接到命令后,当天晚上就赶紧奔回了北平,找到了邓宝珊,俩人一块儿去了傅作义在中南海的住处。傅作义见到苏静特别高兴,聊起了天。聊着聊着,邓宝珊悄悄进了里屋,把信交给了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

其实,邓宝珊心里琢磨着,现在给傅作义看这封信时机不对,可他又没别的主意。他记得傅冬菊是共产党员,就打算私下找她聊聊。傅冬菊把信看了个遍,因为她太了解她爸的性子了,也觉得这时候拿出信来不合适。所以,他们三个人一合计,决定还是先把这封信藏着,不给傅作义看。

后来,这事儿传开了,有人就跟苏静逗乐子说:“嘿,你可真够大胆的!毛主席亲手写的信,你居然敢点头说不给傅作义看,而且后来接到上面的意思,你还是没让他瞅见那信,你就不琢磨琢磨,回头万一找你算账咋办?”苏静听了,只是笑笑,啥也没说。

到了1949年2月1号那天,《人民日报》把整封信都登了出来。傅作义一看,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好一阵子都没缓过来,足足过了两天,他才慢慢平静下来。然后,他给林彪和罗荣桓写了封信,里头说:“这两年半的战乱,闯下了大祸,我认这个错,也愿意承担一切后果。”

傅作义没想到,他等来的是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在北京饭店设下的宴席。苏静同样出席了那次聚会,他事后说,宴会上大家相处得非常愉快。没多久,毛主席在西柏坡会见了傅作义和邓宝珊。聊天时,毛主席高度赞扬了两位将军在抗战和平解放北平中的功绩,还鼓励他们继续加油,多为人民做事,再立新功。

后来,傅作义知道了苏静那会儿先留下信的事儿。随着傅作义想法上的进步,他特别佩服苏静的聪明和勇气,心里也特别感激他,觉得苏静就像是带他走向和平光明的使者。新中国成立后,傅作义老去找苏静,还总给他送礼,就为了表达自己对他的尊重和感谢。

1988年,为了纪念北平和平解放50周年,大家读了苏静写的《回忆北平和平谈判》后,才知道了他在和平解放北平时的贡献。聊起这事儿,苏静总是很谦虚地说:“我其实就只是个跑腿传话的,要是我不去,领导也会找别人进城去办的。”

【清者自清的敢言人】

新中国成立后,苏静就被提拔为第四野战军的副总参谋长。到了1952年,他又被调去总参谋部军务部当部长,负责全军编制的具体规划和办理,这可是个相当繁重的活儿。1955年9月的时候,苏静还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呢。

说起来,苏静和林彪的关系真的很特别。从苏静一参军,他就和林彪有了很深的联系。从红一军那会儿,到抗战时的115师,再从东北野战军,一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苏静整个的军旅生涯啊,都是在林彪的手底下度过的。

林彪对苏静也是赞不绝口。他曾说,从东北一路打到江南,他常常跳过兵团和纵队,直接指挥师级部队打仗,而在这些战斗中,苏静的功劳是最大的。没有苏静提供的准确情报,要想取得这些胜利可没那么容易。林彪很少会这么夸奖人,这次真是难得。

而且啊,大家都知道林彪这人挺沉默的,特别是在打仗或者琢磨事儿的时候,他根本不喜欢旁边有人多话。通常都是他叫人过来,问完事儿对方就得赶紧走人,很少见他主动找人聊天。

苏静是林彪经常点名要见的人。不过,苏静还有个特别之处,那就是他会主动去找林彪。每次战斗情况汇报完,苏静还不忘聊聊自己的看法。要是换个人说,林彪可能耳朵一过就忘了,但苏静讲的,林彪总能记在心里。

这并非因为苏静有啥未卜先知的能力,主要是他觉得“一来呢,咱俩工作上没啥直接交集;二来,林彪以前受过伤,身体一直不太好,咱去打扰他也不合适。”这里面啊,其实藏着苏静从不巴结上司的大聪明。

1971年那会儿,林彪倒了台,苏静呢,因为跟林彪有过交情,也跟着被盯上了,成了被调查的对象。可苏静这家伙,面对这些怀疑和调查,一点也不慌张,反而挺淡定。他不但不躲着,还在大会上直接说开了,说自己跟林彪关系最好,让大伙儿有啥说啥,尽管揭发他。

苏晓林,苏静的儿子,在他的回忆里这样讲述:“那时候,我妈气坏了,她直接骂我爸:‘你爸真是憨,林彪那事儿一出,他倒好,非说自己跟林彪关系铁得很!’”

苏静解释道:“自打当了兵,除了平型关大捷后林彪因伤休息那段时间,我哪场仗没跟在他旁边?这种并肩作战的情谊,能不深吗?”

苏静这人,行事光明磊落,说啥做啥都一样,真让人觉得他人格高尚。就连毛主席都夸他,说苏静是个敢于直言不讳的人,人品难得。李先念也感慨地说:“以前啊,我们对苏静同志还真不太清楚,就知道他给林彪当过副参谋长。没想到这一查,反倒是件好事,让我们把苏静同志看得更透彻了。好人自会留下好名声,坏人嘛,自然也会暴露无遗。”

1973年的时候,韩先楚想让苏静来当他的政委,苏静自己也心心念念着想回到部队。可没想到,周总理就是不肯放人。韩先楚不死心,连着给周总理打了两次电话,想把人要过来。结果周总理态度坚决,直接说:“别人都行,就苏静不行。”

1988年夏天7月份,已经退休四年多的苏静,得到了一枚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到了1997年11月28日,这位著名的将领苏静,在北京安静地走了,就像他的名字那样,悄悄地离开了我们。

0 阅读: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