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在1985年百万大裁军的基础上,用3年的时间裁减员额50万。1999年国庆大阅兵,我军全新的精神面貌令世人眼前一亮,也是1998年五十万大裁军成果的集中展示。2003年9月,中央军委宣布将在2005年之前裁减员额20万。2005年底,裁军20万任务如期完成,我军规模保持在230万人。

▲1999年国庆大阅兵
从1997年到2005年,短短八年时间,中央军委累计裁军70万。大家可能好奇,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战略考量?在此之前,本智者想说明的是,短时间内裁军力度空前,并非单独这一历史时期。
在1980年至1987年,我军先后进行了第6次(1980年)、第7次(1982年)、第8次(1985年)裁军。至1987年底,全军员额由1980年602万人降至323.5万人,累计裁军278.5万人。20世纪八十年代的裁军力度之大,在我军历史上极为罕见。
1998年五十大裁军、2003年体制编制调整,重头戏都是集中在压缩陆军规模、精简机构、优化部队编成结构(空军、海军及二炮是重点建设对象)、理顺体制编制关系等方面,绝非简单的把人数减少那么简单,每次裁军都伴随着战斗力“创新点”的出现。
譬如,1998年五十万大裁军期间,筹建了联勤部,实行区域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统供保障与专供保障相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再以总装备部的横空出世为例,调整优化了了武器装备管理体制,由此实现了我军主要武器装备的集中统管,武器装备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军联勤演习旧照
关于两场裁军的其他诸多细节,下文也会提及一部分,本智者不再详细介绍。在本智者看来,中央军委之所以在短短八年时间内裁军70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为代表的信息化现代战争,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标杆;
20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的爆发,可以说产生了颠覆性的效果,推翻了自二战以来的陆上大兵团式打法。伊拉克战争就不用多说了,信息化打头阵的现代战争全新打法,打得伊拉克找不着北。前述三场信息化现代战争,都是超视距作战,挨打一方大多数情况下都见不到人。

▲科索沃战争旧照
最具悲情色彩的是科索沃战争时期,南联盟空军司令员维利科维奇亲自驾驶米格29战斗机白发临边,试图挽回战场颓势。令人遗憾的是,维利科维奇根本就没机会与敌机“狗斗”,直接被北约预警机实施强电磁干扰,连敌方战机的尾巴都没碰住。这个小插曲的背后,反映的是“五维一体”(海、陆、空、天、电)联合作战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简单的武器装备堆砌,而是成体系的国防军工实力作支撑,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标杆。三场信息化现代战争,让我军认识到了未来战争的样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1998年五十万大裁军、2003年体制编制调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徐拉开了历史帷幕。“战争是最好的老师”,诚为军事领域的金玉良言。
(二)中央军委明确提出“科技强军”战略,裁军70万正是落实这一战略的具体步骤;
1996年12月,中央军委旗帜鲜明的提出了“科技强军”的战略。“科技强军”战略尤为强调我军战斗力的提升关键点,在于科技进步提高,从而实现“两个转变”(即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根据“科技强军”战略,中央军委、总部制定了《“九五”期间军队建设计划纲要》。《纲要》的重中之重,毫无疑问就是裁军。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科技强军和裁军工作是同步进行的,并非单独展开的。我们在研究世纪之交的精简整编工作,不能把两条线分割开来。否则,我们很难精准理解1998年五十万大裁军、2003年体制编制调整的非凡历史意义。“科技强军”战略的实施和精简整编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DA师》剧照
“科技强军”战略的核心是“两个转变”,旨在摆脱依靠人力密集型来提升战斗力的局面。为此,中央军委通过裁军的方式,把编制员额降下来,进而好钢用在刀刃上,把省出来的军费用于提升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信息化、机械化水平,抓住战斗力提升的牛鼻子。譬如,《DA师》、《突出重围》等叫好又叫座的军旅剧,均诞生于1997至2005年之间,生动的反映了“科技强军”战略对我军战斗力提升的推动作用。
(三)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捋清楚体制编制,优化指挥层级,形成“减人不降战斗力”的良好局面;
1985年百万大裁军,力度之强、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我军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尤其是合成集团军的横空出世,开启了探索机械化、现代化、合成化的进程。1998年五十万大裁军,对于体制编制调整的力度很大。在这一时期,中央军委增设了总装备部,统一负责武器装备的研发和列装。

▲我军某机步旅演练旧照
大军区一级,开展了“师改旅”,部分集团军全军旅团化。2003年体制编制调整之际,我军先后组建了机步第58、第139、第188、第190、第235旅,并进一步扩大了“师改旅”的规模,实行“军—旅—营”体制的集团军数量得到显著提升。
“师改旅”撤销了团级建制,旨在优化指挥层级,让野战部队的“上承下达”通畅无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系编制调整也是一种战斗力,形成“减人不降战斗力”的良好局面。2005年后,经过了1998年五十万大裁军、2003年体制编制调整,我军开始了探索合成营体制,为2016年“脖子以下军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自1997年至2005年的8年时间里,可以说是我军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想必诸多军迷的内心中都有一个共鸣,从2005年之后,我军各类武器装备是井喷式出现,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到了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上,我军向世人展示了全新的精神面貌。

▲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旧照
仅以武器装备而言,较1999年国庆50周年大阅兵有了质的提升。斗转星移6年间,到了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上,各类高精尖武器让人眼花缭乱。想必绝大多数军迷追忆过往,都会心生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1997至2005年的里程碑意义,无论怎样夸大都不为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