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叙事中,东京大轰炸无疑是浓墨重彩且极具争议的一段历史。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战争的走向,改变了日本的城市风貌与社会结构,还在国际关系、军事战略以及人道主义等多个层面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对美国珍珠港发动了偷袭,这场突如其来的攻击成为了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次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了著名的国耻演讲,美国正式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珍珠港事件让美国民众的士气跌入谷底,为了重振国民信心,向民众表明美国有战胜日军的能力,罗斯福总统决心不惜一切代价空袭日本,首选目标便是日本首都东京。

1942年1月,美国海军总司令采纳了作战参谋的建议,决定对日本发动空袭。经过慎重挑选,航程达1932公里、素有“万能轰炸机”美誉的北美公司B - 25型米切尔型轰炸机被选中执行此次任务。1942年4月18日,由战前著名飞行员吉米·杜丽特中校策划的空袭东京任务展开,16架美国B - 25米切尔型轰炸机参与行动,除东京外,横滨、名古屋和神户等地的军事设施也遭到轰炸。然而,由于当时轰炸机性能不足,此次攻击对日本造成的损失并不大,更多是一种象征性的报复。美国显然不会满足于这样的结果,加紧了对轰炸机的研制。1943年9月,B - 29超级空中堡垒式轰炸机成功问世。1944年6月15日,美军派出68架B - 29从中国成都起飞,轰炸日本九州岛的钢铁厂。但由于未攻占马里亚纳群岛、硫磺岛等军事基地,从中国出发面临补给问题且距离太远,B - 29不得不减少载弹量以装载燃料,这使得其对日本的攻击十分有限。

直到麦克阿瑟的跳岛战术攻占了马里亚纳群岛的岛屿后,美国第20航空队被编配到第21轰炸机司令部,开始筹备使用B - 29对日本本州岛的大规模轰炸。1944年11月24日,88架轰炸机空袭东京,试图进行白天的精准轰炸。但因日本天气不适合日间高空精准轰炸战术,且日本工业模式以散布在居民区的小作坊生产零部件和预制件为主,这种轰炸方式效果依然有限,仅有约30架轰炸机找到目标,约10%命中。

1945年1月,柯蒂斯·李梅少将被任命为第21轰炸机部队司令官。他通过仔细研究日本相关情报,意识到想要给予日本沉重打击,必须改变策略。他发现日本建筑多为木质结构,一旦起火便难以扑灭,于是决定采用燃烧弹空袭。1945年2月23日,美军首次对东京采取大规模燃烧弹攻势,174架B - 29轰炸机在东京抛下大量凝固汽油弹,烧毁约2.56平方千米的区域,这坚定了李梅实施大规模火攻的决心。为携带更多燃烧弹,他下令拆除轰炸机上所有的枪炮、炮塔以及弹药,仅留下尾机枪手以减轻B - 29的重量。
对于高空轰炸不精确的问题,李梅也找到了应对之策。他发现日军夜战装备不足,便决定在夜晚1500 - 2000米的高度实施夜间低高度轰炸。尽管这一计划让习惯了安全高空投弹方式的轰炸机组人员疑虑重重,但李梅毅然延后将计划呈报华盛顿的时间,并独自承担此次作战任务的全部责任。

1945年3月9日夜间,代号为“火牛”的大规模轰炸行动正式开启。334架B - 29轰炸机从马里亚纳群岛出发,日方虽侦测到美军飞机并派战斗机升空拦截,但因美军飞机航向问题,误以为东京并非攻击目标而放松警戒并解除警报。10日凌晨零时刚过,两架导航机到达东京上空,投下照明弹和燃烧弹,标出十字燃烧区,后续大批轰炸机依次进入,投掷2000吨燃烧弹。火势在风势的助力下席卷整个东京,地面温度瞬间达到1000摄氏度,一切可燃物瞬间起火。此次轰炸使东京41平方公里被夷为平地,26.7万栋建筑被付之一炬,约8.3万人被炸死烧死,10万人烧成重伤,100万人无家可归。1945年5月26日,500架B - 29再次进行扫尾,向北部、西部居民区投下4000吨燃烧弹,东京彻底沦为一片废墟,失去了轰炸的价值。

东京大轰炸是一场极其惨烈的军事行动,从军事战略角度看,它沉重打击了日本的战争潜力,摧毁了大量军事工业设施以及生产能力,加速了日本的战败进程。然而,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这场轰炸造成了巨大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其残酷性令人痛心。而且,在很多日本人看来,李梅实施的大轰炸虽然让日本几乎沦为废墟,但也间接促成了日本的投降,使该国避免了“一亿玉碎”全民皆兵、玉石俱焚的悲惨结局。

因此在1964年,在日本国会参议员、自民党国防部会长源田实的提议下,李梅获颁日本最高级别的勋一等旭日大绶章,这一事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和复杂的情感交织。东京大轰炸成为了战争史上一个充满争议与反思的标志性事件,时刻提醒着人们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