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医学星空中,中医药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历经千年风雨,依旧熠熠生辉。然而,这颗星辰的光芒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见证着中医药从经验传承向科学验证的伟大跨越。这一切,都得益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他们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构建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大模型,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铺就一条宽广的道路。
中医药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中药的多成份、多靶点特性,使得其价值评估变得异常复杂。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联合全国优势机构,共同组建了一张庞大的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网络。他们发布评价规范,制定技术手册,围绕中医优势病种和中药优效品种开展系列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高水平的临床证据,不仅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进一步发挥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创新企业等不同创新主体的作用,从多维度开展价值评估工作。他们深知,要真正实现中医药的科学验证,就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的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综合考量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等多指标,以评价结果推动临床方案优化、产品优化升级。同时,他们还与国家基药目录、医保目录调整做好协调联动,确保那些疗效确切、特色突出的中药品种能够优先惠及患者。
在这个过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通过这些技术强化人用经验的规范收集,构建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大模型。这个模型将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证据链,实现从经验传承到科学验证的跨越。这不仅是对传统中医药智慧的一次革新,更是对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发展的有力推动。
当然,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临床实践的检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进一步优化中药供给配备,根据相关临床证据和评价结果,将有关的中药品种纳入各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和临床指南中。他们深知,只有将这些方案真正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才能检验出中医药的真实疗效和价值。同时,他们还充分发挥中药饮片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特色优势,在基层建设一批共享中药房,强化中药饮片的质量均一性和用药可及性。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中医药的服务水平,更为人民群众就医用药提供了更好保障。
然而,中医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挖掘、制药上下功夫的同时,中医理论的研究却显得相对滞后。这不禁让人担忧:如果中医理论的研究跟不上时代步伐,那么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将失去根基。因此,国家能否出台政策鼓励理论研究,对出版中医理论专著给予全额补贴出版费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让中医理论的研究与临床实践齐头并进,才能确保中医药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中医学术的多样性。人有高矮胖瘦不同,地势高低生活环境不同,饮食五味、起居生活习惯不同……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变得复杂多变。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经方作为唯一标准,排斥时方等其他学派。相反,我们应该在发掘和验证专病专方、验方、经方的同时,保持中医学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
回首过去,中医药经历了无数风雨洗礼;展望未来,中医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引领下,我们正携手共进,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共同书写中医药新篇章!
让我们铭记:中医药的智慧之光,将永远照亮人类健康的道路!
作者简介:梁世杰 中医高年资主治医师,本科学历,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4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著名老中医陈勇,侍诊多载,深得器重,尽得真传!擅用“商汤经方分类疗法”、专病专方结合“焦树德学术思想”“关幼波十纲辨证”学术思想治疗疑难杂症为特色。现任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焦树德门人(陈勇)传承工作站研究员,国际易联易学与养生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焦树德学术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医药慢病防治分会首批癌症领域入库专家。荣获2020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举办的第八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经方名医”荣誉称号。2023年首届京津冀“扁鹊杯”燕赵医学研究主题征文优秀奖获得者。事迹入选《当代科学家》杂志、《中华英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