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装修流行不要门套?看完这130㎡案例,我彻底懂了!

伏黑惠和家居 2025-04-29 02:43:08

最近刷装修案例,发现一个超明显的变化——以前家家户户必装的门套,现在竟成了“过时款”!

宁波一位业主家的130㎡四室,直接舍弃门套、弱化踢脚线,用奶油色+原木色搭出清爽感,还靠开放式布局和隐形门设计,把空间通透度拉满。

这到底是跟风还是真实用?

看完案例再翻行业报告,我算是摸透了背后的门道。

从“必装项”到“被舍弃”,门套为何突然不香了?

先看这户宁波业主的操作:入户门不包套、阳台门洞无门套、连卧室门都做成隐形设计,视觉上像“墙里长出门”。

一开始我也担心“没门套会不会磕坏墙?”,但案例里提到“仔细用影响不大”,再结合身边装修朋友的反馈,才发现这波操作不是任性——本质是装修需求从“功能性覆盖”转向“体验感优先”。

传统门套的核心功能有俩:保护墙角防磕碰、统一门墙色差。

但现在的装修材料和设计手法,早把这俩需求“接盘”了。

比如案例里用木饰面墙面+隐形门,既护住了墙角,又让门墙一体;低饱和度的同色系墙面,根本不需要门套来“过渡色差”。

更关键的是,年轻人要的“清爽感”,恰恰被门套的“存在感”破坏了——宽宽的木框、复杂的线条,在极简风盛行的今天,反而成了“视觉累赘”。

这不是个案!行业数据暴露装修趋势大转向

单看一个案例可能是巧合,但翻完2025年家居行业报告,才发现“舍弃门套”背后藏着整个装修市场的深层变革。

首先是存量房时代倒逼需求升级。

2024年中国家装市场规模3.6万亿,旧房装修占比已达63%(数据来源:奥维云网)。

老房子空间本就紧凑,业主更想“拆墙透空间”,而门套的存在会强化“房间边界”,把本就不大的家割得更零碎。

就像案例里把北阳台纳入餐厅、书房做开放式,没了门套的“隔断感”,空间瞬间有了大横厅的通透。

其次是装修降级下的“理性消费”。

2025年超40%的家庭把装修预算压到10万以内(数据来源:2025装修降级深度剖析),大家开始“把钱花在刀刃上”——不追求“面子工程”,更在意“实用+颜值”。

门套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省下这笔钱买个中岛台、升级智能马桶,显然更划算。

案例里的业主就把省下来的预算用在隐形门、悬挂式鞋柜上,既满足收纳又提升质感,典型的“钱花对地方”。

最后是设计手法的“去冗余”进化。

以前靠门套“遮丑”,现在靠工艺“藏巧”。

比如案例里的隐形门,通过同色墙面+无门把手设计,完美融入空间;阳台门洞不包套,反而用原木色地板延伸视觉,让空间“看起来更大”。

这种“减法设计”,本质是装修行业从“材料堆砌”向“空间体验”的转型——就像行业报告说的,2025年家居企业正从“卖单品”转向“卖整体解决方案”,消费者要的不是“装了什么”,而是“住得舒服”。

网友吵翻:没门套是“高级”还是“偷懒”?

这波趋势在社交平台上吵得热闹。

支持的网友说:“我家装了门套,现在看像老气的框框,早知道不装了!”“隐形门+无门套,打扫卫生都方便,墙角再也不会积灰!”反对的声音也有:“没门套的墙角,用两年肯定磕得坑坑洼洼!”“门和墙颜色不一样,没门套多丑啊?”

其实案例里已经给出答案——“舍弃门套”不是“随便不装”,而是“用设计解决问题”。

比如业主家所有房间都做了隐形门,既保护墙角又保持整体;墙面统一用低饱和度色,根本不存在色差问题;日常使用时注意点,磕碰概率远没想象中高。

就像装修师傅说的:“现在的工艺,早不是‘装门套=保护墙’的年代了,关键看设计能不能把功能和颜值平衡好。”

从“要门套”到“不要门套”,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这两年装修圈流行一句话:“最好的装修,是住进去后看不见装修。”宁波这户业主的家,恰恰印证了这点——没有复杂的吊顶、没有夸张的装饰,连门套都“藏”起来,反而让空间回归最本真的状态:阳光能从客厅透到书房,做饭时能和餐厅的家人聊天,回家推开门就是一片清爽。

这种“无存在感”的装修,才是真正的“高级”。

往大了说,这波趋势折射的是整个社会居住观念的成熟——我们不再为“别人怎么看”装修,而是为“自己怎么住”买单;不再用“装了多少东西”证明生活品质,而是用“空间有多舒服”定义幸福。

就像行业报告里说的,2025年家居行业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深耕”,而消费者也从“物质满足”转向“精神满足”。

下次再看到“没门套”的家,别忙着说“偷工减料”——那可能是一代人对“理想居住”的重新定义:少点冗余,多点自在;少点“必须”,多点“喜欢”。

毕竟,家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看的。

0 阅读:1

伏黑惠和家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