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强调,扎实做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黄浦区注重将信访工作融入社会工作大格局,结合深化“家门口”信访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把群众的智慧凝聚好、难题解决好、情绪疏导好。
按下重庆北路209号的电梯键,南京东路街道振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玲莉仿佛回到了20年前:“从前这里像‘三国演义’,现在倒成了‘甜蜜蜜’”。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这个挤在南京东路街道环广场区域拥有四十多年历史的老小区,正在经历着暖心蜕变。

认真倾听群众心声,开启“垂直民生”
振兴小区由2栋6层楼房和6栋高层组成,建成于1980年代,727户居民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超过63%。对于2栋6层楼的居民,加装电梯成了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根据相关要求,重庆北路209号和振兴大楼物业管理区域合并,加装电梯需征询177户振兴大楼业主意愿。


“我不同意,这个电梯窗户对着我家卧室,侵犯了我的隐私。”“不能装,这么大的电梯影响我家的采光。”“对面装电梯关我们什么事?”面对突然额外10倍户数的征询,振兴大楼住户的反对声、投诉一波接着一波涌向街道信访办和居委会。针对群众提出的诉求,南京东路街道主动组织分析研判,找准矛盾症结,振兴居民区党总支安排党员参与开展第二轮征询工作。



“振兴大楼租户占了很大比例,其中不少业主移居海外,我基本就是白天上门跑住户,晚上回家打电话。”深夜,一个个越洋电话跨着时差在振兴居委会主任李苏爱的对话框里连接着,“直面矛盾、解决问题是基层工作的核心途径,群众的问题实质就是我们的责任。担心隐私我们就把电梯窗户从透明平移的设计换成开合45度的磨砂面;担心采光我们就每隔一小时拍照用事实证明;遇到持事不关己心态的就发动楼里的党员住户和我们干部轮流‘蹲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相信总会成功。”整整两个多月,方案图纸被改了十几次、9名居委干部一次又一次踏进住户家门,最终电梯顺利竣工。李苏爱翻开厚厚的记事本,上面满是用红笔标注着每家每户的需求和意见。这正是信访服务不断向居民“家门口”靠拢、向“心里头”贴近的实际体现。
明确规范保障权益,“停”出公平秤
振兴小区的6栋楼有4个业委会和3个物业,并驻有上海淮剧团和24K酒店两家单位,小区公共区域没有物业统管,停车难、乱停车的问题一直都困扰着居民,随着小区内车辆数量的不断增加,原本供不应求的车位更是成了“抢手货”。



2024年,面对即将到来的停车管理合同到期,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居民区党总支主动成立“和谐振兴,‘停’靠有序”公共区域停车管理自治项目。“合并物业后,在社区公益律师的帮助下我们重新拟定停车协议,首先调整业主和租户的停车收费,确保了业主第一顺位的停车权利,同时,每户业主还能申请一辆亲友车。”顺着吴玲莉手指的角落望去,是几个监控摄像头,“通过调整和重置车位方向,连小区的‘边角料’都利用了起来,现在整个小区可以停下百余部车。为了保证车主的权益,避免车辆碰擦产生更多的矛盾、纠纷,我们实现了监控全覆盖,这也是从无到有的突破。”通过预先对车位进行“挖潜”,有效缓解了小区内车辆的停放矛盾。
多元共治融合发力,唱断了飞线愁
威海路沿街,一排“会呼吸”的充电桩正闪着绿光。“电瓶车充电桩虽然装在路边,但是收费是按民用电计算,1元钱就能充电4小时。”南京东路街道信访专职干部李圣晅掏出手机,智慧平台实时显示着可充电插头的数量,谁能想到这些嵌在景观护栏里的设备,街道联合电力、市政等多个部门从征集市民意见到选址、设计、安装仅用了2周。



解决基层信访矛盾,靠的不是一家的单打独斗,往往需要多元主体及各基层治理单位力量优势互补、融合发力。和所有老旧小区一样,振兴小区呈现房屋出租率高、人口密度高、电瓶车保有量高等“三高”特点,居民和沿街商铺“飞线充电”现象普遍,既让街区环境杂乱无章,也带来安全隐患。由于小区条件限制,内部无法安装充电桩,面对振兴小区居民反映的电瓶车充电需求高,街道联合职能部门、居民代表、物业工作人员等多方力量,联合多部门多次开展通力协作,研判诉求重点、解决难点,寻求联合破题,广泛听取居民对于选址合理性、充电便利性、运行稳定性等提出的意见建议,协调解决威海路路面充电桩选址、资金筹措等难题,前后修改方案6次。最终随着充电桩的投放使用,不仅入户充电的现象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也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安全感。
清晨时分,新装的电梯载着买菜配药归来的老人缓缓升起;华灯初上,这个曾被三个物业“分治”的小区,如今门口的停车系统显示着“余位12”;在这里,服务群众不仅仅是办公室里的案头卷宗,是党员干部揣在兜里的工作簿和脚下迈出的每一步;在这里,了解社情民意不是纸上谈兵,是将民生实事办到推窗可见的风景中;在这里,做好基层信访服务不是搭台戏,是蹲下来听每家每户的“心跳声”,为群众提供更加温馨贴心的服务。
记者 / 朱影影
编辑 / 黄骞文
图片 / 朱影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