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小米、电动车、女大学生、电动车、小米su7、智能驾驶等等这些自带流量的词汇让近期的小米SU7交通事故持续发酵。作为一名拥有12年驾龄、累计行驶20万公里的驾驶者,我开过手动挡、自动挡、各中新能源车型,想从"肌肉记忆"的角度谈谈驾驶本质。

真正的驾驶者永远不会安心托付自己的方向盘——无论是给新手,还是给智能系统。这种不安源于刻进骨子里的"肌肉记忆":当自己坐在副驾位置的眼角余光瞥见前方异常,右脚会不自觉地寻找刹车。这种由数万公里行程淬炼出的身体记忆,恰恰是当前智能驾驶系统最缺乏的"人性算法"。
最早的就是自动技术应该就是定速巡航了,我极少用这个功能,除非是目测大段路程上极少的车。不然,定速巡航还要调来调去改变速度,还不如自己开着省心,因为自己在车辆很少的路上,会出现只靠“肌肉记忆”来开车的一种忘我的状态。突然发现自己怎么开了这么远的距离,都不记得怎么操控的车子。

我开电车也试过几回“辅助驾驶”功能,但那是比自己开车还紧张的状态,坐在那里没有控制车子,对于一个老司机来说,远比自主驾驶时更耗心神。除非是在路况良好的情况,喝水的时候会用一下“辅助驾驶”,其他情况开“辅助驾驶”挺难受的。
说了这么多,就是一点,在那种没有方向盘的绝对安全的“自动驾驶”出现之前,不要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一块芯片。当然那个“遥遥领先”的高管春节返程的时候敢双手离开方向盘。
辅助驾驶只是对驾驶行为的辅助、监督和加持,避免意外的发生,控制汽车的还是人。至于那些睡觉开车的人,只希望你多给佛祖烧点香了。
关于速度夜间开120公里的时速,我不敢。开车的第一目的不是为了快,而是更便捷安全的到达。开了这么多年的车,顶格的开120公里时速的比例是很少的,除非路上基本没有什么车。夜间就更不可能了。
大马力的激情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5秒、4秒、3秒破百在电车界已经轻松拿捏。而我亲自体验过4秒和3秒的激情,有一秒钟跟坐过山车是一个样子的,就是当时灵魂跟不上肉体了。那种状态自己都找不到北,还控制什么汽车。当加速度突破人体承受阈值时,驾驶者会经历"灵魂滞后"现象——大脑需要额外0.3秒确认身体状态,而这正是事故发生的黄金窗口期。至于那些深夜飙车党,我始终记得教练的忠告:"速度计的极限是220,但生命的刻度只有0和1。

小米SU7事件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智能驾驶时代的根本矛盾:当科技赋予汽车越来越强的"思考"能力,人类反而更需要守护驾驶的"本能"。这不是对技术的抗拒,而是对生命的敬畏。正如F1车手即便拥有最先进的赛车,仍要日复一日锤炼身体记忆。在这个芯片与神经网络共舞的时代,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智能驾驶"——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让科技成为驾驶者感知的延伸。毕竟,真正的安全,永远始于紧握方向盘的双手,而非某个代码构建的"完美"系统。
体验科技,也要敬畏生命。
呵呵……雷军不是说小米智驾“端了个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