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国时代蜀汉之政治生态:鹰派、鸽派、投降派、享乐派四足鼎立

以冬说历史 2025-02-21 05:43:16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蜀汉的最后一搏:姜维的孤勇与朝堂的四派博弈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的《隆中对》勾勒出了一幅宏伟蓝图:联合东吴、北伐中原、重建汉室。

但几十年后,这个计划的执行者换成了姜维,而蜀汉的国运也已经走到了风雨飘摇的边缘。

这时候,朝堂上的人已经分成了四派,各有各的算盘。

有人拼命主战,想要搏一个未来;有人主张休养生息,等一个时机;有人觉得打不过就别打了,干脆投降;还有一些人,他们只想好好享受蜀地最后的繁华。

为什么蜀汉到了这一步?一切都要从诸葛亮去世后说起。

诸葛亮死后,蜀汉一度进入了“稳定期”。

蒋琬和费祎接过了丞相的担子,一个主战,一个求稳,两人一度合作无间。

但费祎意外被刺杀后,姜维终于得到了决策权,他的选择是继续北伐。

可这时候的蜀汉,已经不是当年的蜀汉了。

姜维的对手是司马氏,而不是曹魏的那些庸才。

魏国虽然也有内乱,但整体国力依然碾压蜀汉。

姜维不是不知道,但他更清楚,如果再不战斗,蜀汉就会像温水里的青蛙,等着被慢慢炖熟。

于是,他一次次地北伐,哪怕胜少败多,哪怕粮草紧缺,哪怕朝堂上的文官武将们纷纷反对。

反对的人很多,费祎生前就一直压制姜维的兵权,认为蜀汉应该稳住国力,而不是一味出击。

张翼、廖化这些老将,也不支持姜维的激进策略。

对他们来说,诸葛亮尚且无法北伐成功,姜维又凭什么能做到呢?

但姜维的支持者也不少,蒋琬在世时一直力挺他,夏侯霸、邓芝等人也愿意跟他一起拼命。

更关键的是,陈祗这个文官站在了姜维这边。

他不仅在朝堂上为姜维说话,还主动与宦官黄皓交好,确保刘禅不会轻易撤掉姜维的兵权。

然而,蜀汉的问题不仅仅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生存下去的问题。

要战,粮草从哪来?兵源如何补充?如果战败,如何应对魏国的反扑?这些问题,姜维的支持者没有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

反对派倒是有答案——不如投降吧!

谯周就是投降派的代表,他的逻辑很简单:蜀汉打不过,就别打了,早点归顺魏国,至少还能保住一方平安。

谯周的观点在朝堂上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但等到邓艾偷渡阴平,直逼成都时,这个声音终于成为了现实。

刘禅没有坚持太久,他听从了谯周的建议,带着满朝文武投降魏国,蜀汉正式灭亡。

姜维得知消息时,气得拔剑砍石,却最终也只能无奈降魏。

但他并没有认命,而是想利用钟会的谋反,做最后一搏。

可惜,他赌输了,最后死于乱军之中。

有人说,姜维是蜀汉的罪人,他的北伐加速了国家的灭亡。

也有人说,他是最后的忠臣,死守着诸葛亮的遗志,哪怕希望渺茫也不曾放弃。

历史没有给他留太多选择,他能做的,就是在乱世中,拼尽全力,去争一个不可能的未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蜀汉终究没能逃过命运的安排。

有些人选择了妥协,有些人选择了坚守,但最终,他们都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有人说,如果没有姜维的北伐,蜀汉或许能再撑一阵子;也有人说,如果不是刘禅太过软弱,蜀汉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1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