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10 月,中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进入到了关键的资源征集阶段。在山西,李学峰肩负着临汾南部五个县的收集重任。他带领着团队,穿梭在各个乡村之间,寻找那些隐藏在民间的珍贵种子。一天,他们来到了一个古老的村落 —— 石佛自然村。这里的房屋陈旧,却散发着岁月的气息,村民们世代耕种,守护着这片土地,也保留着许多珍贵的种子。

当地农户对这些种子视若珍宝,会将它们分门别类地存放在陶罐中。普查人员上门时,农户们热情地抬出自家的缸,取出传承已久的种子,那场面仿佛在开启一个个装满历史的宝盒。李学峰团队在一户户走访中,收获颇丰。然而,当他们走访完一户农户后,农户不经意间提到了村子东北角的 “老刘家”。这个小小的提示,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让李学峰团队踏上了一段意外的发现之旅。
傍晚时分,普查队来到了刘怀智家中。他家的瓦房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屋内虽不算整洁,但粮食和种子的摆放却能看出主人的用心。墙边那一排大缸,装满了不同的粮食,缸上方的墙壁上,钉子挂着谷穗和玉米,在昏黄的灯光下,散发着一种质朴的魅力。

李学峰的目光瞬间被那些玉米吸引。刘怀智挂玉米的方式和许多农村人家相似,用玉米叶子编成串,既美观又利于保存。可这些玉米却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气息,玉米粒散发着莹润的光泽,仿佛每一粒都藏着一个故事。李学峰好奇地询问玉米的名字,刘怀智却只能说出当地随意的称呼 ——“小玉米” 或 “花儿玉米”,他说这种玉米主要用来炒玉米豆,也就是爆爆米花。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刘怀智当场演示起来。他随手抓了一把玉米粒放入平底锅,在火上轻轻摇晃锅。不一会儿,锅里便传来噼里啪啦的声音,那是玉米粒爆破的声音,仿佛是一场欢快的乐章。声音停止后,锅盖打开,一锅漂亮的爆米花呈现在众人眼前。这些爆米花香气扑鼻,颜色洁白,形状均匀,每一朵爆米花的花瓣大小几乎一致,极具美感。更令人称奇的是,放入锅中大小不一的玉米粒,爆出来的爆米花个头却相差无几,而且锅里没有一粒没爆开的玉米粒。这神奇的一幕,让在场的人都惊叹不已,要知道,平常爆爆米花大多需要专业机器或高压锅,而这只是用铁锅简单一晃就做到了。

普查人员被这神奇的玉米深深吸引,随后对它展开了更深入的调查,并为它取名为 “珍珠玉米”。经过了解,他们得知这种玉米在当地已经有三四十年没人种植了。在过去,孩子们会把玉米粒放在铁片上,几秒钟就能爆出爆米花,那是属于他们的欢乐时光。
在刘怀智家中发现这一 “老种子” 后,普查人员在周围的山区和村庄四处寻找其他种植户,却一无所获。刘怀智成了这种玉米唯一的坚守者。而珍珠玉米之所以被大多数农户抛弃,是因为它被视为 “劣种”。它的产量极低,亩产只有 200 斤,仅为全国玉米平均亩产的四分之一。此外,它的种植条件苛刻,管理难度大。种植时,必须与其他品种的玉米保持距离,刘怀智每次种植前都会特意选择偏僻之地,防止串粉,否则结出的玉米就不再是纯正的珍珠玉米了。
尽管珍珠玉米有着诸多 “缺点”,但刘怀智一家却坚守了下来。他表示自家种植珍珠玉米已有多年,具体时间已记不清,只知道从爷爷那辈就开始种了,算起来至少有百年历史。坚持种自留种是他的爱好,而且珍珠玉米爆出的爆米花品质上乘,他平时都留着给自家孩子吃。

专家们听闻珍珠玉米的情况后,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令人惊喜,珍珠玉米的爆米花率高达 99% 以上,几乎每一粒玉米都能爆开,这一特性远超市场上的其他玉米品种。它的发现,为爆裂玉米提供了优质的种质资源,未来极有可能培育出更优良的玉米品种。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许多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闭塞的地方,保留着众多像珍珠玉米这样的优质品种。这些老种子经过农民一代代的选育优育,适应能力强,品质过硬,是独一无二的宝藏。它们对于维护国家的种质资源意义重大,是我们农业发展的根基,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先辈们的智慧。
珍珠玉米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坚守与发现的故事。刘怀智的默默坚持,让这一珍贵的玉米品种得以保存;李学峰团队的细致工作,让珍珠玉米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在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不能忘记这些老种子,它们是我们的根,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每一粒老种子都可能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它们或许能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或许能为我们带来更美味、更健康的食物。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注种质资源的保护,从了解身边的农作物开始,支持保护老种子的行动。无论是农民、科研人员还是普通消费者,都能在这场守护行动中发挥作用。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