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飞能成为兵团司令,陶勇和王必成却没能上位?这事儿乍一看有点意外,毕竟这三位都是粟裕手下的猛将,战功赫赫,论带兵打仗,那是一个比一个狠。
可为什么最后只有叶飞迈上了兵团司令的台阶,而陶勇和王必成只能屈居军长?这里面的门道,可比表面上复杂得多。
1949年初,淮海战役刚刚结束,华东野战军迎来了整编,16个步兵纵队加上特种兵纵队,被重新划分成了四个兵团,分别是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兵团。
而这四个兵团的司令员,也顺势上位,分别是王建安、陈士榘、宋时轮和叶飞。
有人可能会问,华野那么多能打的纵队司令,为啥偏偏是这四位?尤其是叶飞,他的1纵确实是王牌,但陶勇的4纵、王必成的6纵,哪个不是打出来的?怎么就轮不到他们?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得先看看兵团司令这个位子到底需要什么。
打仗猛,当然重要,但光靠猛可不够,兵团是一个更大规模的战役单位,指挥兵团级别的作战,不仅要能冲,还得能稳,手里的兵马多了,光靠血性已经不行了,得有更高一层的统筹能力。
叶飞能上,一方面是因为他本身资历够硬。
新四军时期,他就是支队长,后来一路做到华野1纵司令,打的仗不少,关键是,他不仅能打,还能管大局。
粟裕手下最信任的三大纵队司令,叶飞、陶勇、王必成,叶飞是最能统筹全局的那一个。
粟裕在指挥大兵团作战时,叶飞经常是那个具体执行的人,也就是说,他早就有了带领多个纵队联合作战的经历。
反观陶勇和王必成,他们的风格更偏向一线指挥官,尤其是陶勇,作战风格简直就是“拼命三郎”式的,每次战斗都冲在最前线,连粟裕都忍不住劝他:“别老是自己上去拼命。”陶勇自己也知道,可他有他的道理:“我的部队底子薄,只有靠打仗来练兵,只有我们指挥员带着冲,才能让战士们跟上。”这种打法,确实让他的4纵战斗力爆表,可问题是,兵团司令不能光想着冲,还得有全局观。
王必成的情况跟陶勇类似,他的6纵也是华野的一把尖刀,战斗作风彪悍,打起仗来毫不含糊。
但他跟陶勇一样,更多是战术层面的高手,而不是战略级别的指挥官。
华野的高层在挑选兵团司令时,看的不仅仅是战功,还有资历和指挥经验。
王建安、宋时轮、陈士榘,这三位在华野时期都曾指挥过多个纵队进行作战,叶飞也是,而陶勇和王必成,基本上都是单纵队作战的主将,缺少指挥更大规模部队的经验。
再从资历上看,陶勇和王必成在红军时期的起点相对较低,都只是团长或者游击队师长,长征结束后,资历比他们老的还有很多。
而王建安、宋时轮、陈士榘,这几位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是师长、军长级别,叶飞虽然资历没他们老,但在新四军里,他却是最早一批独立带兵的主将之一,这也是他能被粟裕信赖的重要原因。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华野的组成非常复杂,既有来自新四军的部队,也有来自八路军的部队,而八路军内部又分成好几个派系。
在这种情况下,兵团司令的安排,必须考虑各方面的平衡。
叶飞、陈士榘、宋时轮、王建安的任命,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政治上的妥协和平衡。
而粟裕手下三大虎将里,叶飞已经上去了,如果陶勇和王必成再上,那就有失公平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陶勇和王必成的能力不行,相反,他们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
在解放战争的后续战斗中,他们的部队依然是三野的王牌,攻城拔寨,战无不胜。
后来到了朝鲜战场,他们也都得到了更高的任命,王必成成为志愿军兵团副司令,陶勇更是一路做到南京军区司令员。
所以,叶飞成为兵 团司令,更多是因为他在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最符合要求,而陶勇和王必成,则更多是战术层面的高手。
有人说,打仗靠猛将,但真正赢得战争的,往往是那些能统筹全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