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特朗普再度对欧盟挥舞关税大棒,欧洲大陆陷入前所未有的战略焦虑。25%的惩罚性关税威胁犹如悬顶之剑,迫使欧盟四处寻找贸易替代方案,但在中美印三方的夹缝中,布鲁塞尔的突围尝试显得力不从心。
欧美贸易争端根源可追溯至汽车产业竞争。德国汽车三巨头35%的利润依赖北美市场,而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本土电动汽车的补贴,直接冲击欧洲车企。若关税落地,预估欧盟对美出口将锐减18%,仅汽车行业年损失就可能超120亿欧元。法国总统马克龙疾呼“欧洲必须觉醒”,但各国在能源、防务等领域仍深度绑定美国。
欧盟曾试图打“中国牌”制衡美国,冯德莱恩在达沃斯论坛上14次提及中国,但实际行动却南辕北辙。中欧投资协定冻结、对中国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等举措,暴露出欧洲的矛盾心态。这种“既要市场又要安全”的骑墙策略,导致2023年中欧贸易额增速降至1.2%,为近十年最低。
转向印度的努力同样遭遇现实打击。尽管欧盟与印度重启自贸谈判,但印度60%的汽车进口关税让宝马、大众等企业望而却步。更关键的是,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不足15%,远低于中国的28%,其电子元件、精密机械等关键产业对外依赖度高达40%。欧盟试图复制“中国+1”产业链转移策略,却发现印度难以承接高端制造需求。
欧盟的困境折射出全球化重构期的深层矛盾。当美国推行“友岸外包”、中国构建“双循环”体系时,欧洲却困于战略自主性缺失。德国工业联合会最新调查显示,78%的欧洲企业认为“中美技术脱钩”将加剧供应链风险,但欧盟至今未能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历史经验表明,贸易保护主义从不是单行道。欧盟若不能跳出“选边站队”的思维定式,恐将在中美博弈的漩涡中越陷越深。当新德里街头挤满抗议农业补贴的印度农民时,布鲁塞尔的决策者们或许该重新思考:真正的出路,在于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多边体系,而非在旧秩序的裂痕间左右腾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