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把自由女神像还给我们!”
这听起来像是一句玩笑,但最近法国政坛真的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奇葩”要求。
是滴,上周日中左翼政客拉斐尔·格卢克斯曼(Raphaël Glucksmann)在其中左翼政党法国公共广场(Place Publique)的一次演讲中,语出惊人地对美国喊话:“我们送你的自由女神像,既然你们不珍惜,那就请还回来吧!”
此言一出,全球网友纷纷震惊:“这是塑料友谊要终结了吗?”
故事听起来荒唐,但背后却是一段多重情感债。
咱们先来说说格卢克斯曼此番言论的导火索。
具体来说,是一场白宫会议。彼时,特朗普与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正在会面协商军事援助,但这场会议突然中断,随后他就宣布暂停所有对乌克兰的援助,此举激怒了包括法国在内的多个欧洲国家。
尤其是以支持乌克兰闻名的格卢克斯曼,于是他在自家政党的大会上,抛出了经典的发言:
“我们要对那些选择站在暴君一边的美国人说,把自由女神像还回来!”
“我们送给你们这座雕像作为礼物,但显然你们不配拥有我们的女神!既然如此,它留在我们这里也挺好。”
这番话一出,现场约1500名党员纷纷鼓掌表示支持,格卢克斯曼的言论也瞬间登上头条。
嗯,感觉可比离婚还要分得清清楚楚。
要说这场“讨债风波”的主角——自由女神像,它当然不是个普通的铜像。
它不仅是纽约最著名的地标之一,更是美国自由与民主的象征,甚至与美国“精神图腾”画上了等号。
但其实,这座雕像最早由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巴托尔迪(Auguste Bartholdi)设计,内部钢架则由大名鼎鼎的居斯塔夫·埃菲尔(Gustave Eiffel)负责,对,就是造了埃菲尔铁塔的那位。
最初,法国人打算将这座雕像作为一份礼物,送给美国以庆祝其独立宣言发表100周年,并象征着法美友谊的深厚情谊。毕竟,法国可是第一个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1884年,自由女神像在法国巴黎竣工,甚至一度在巴黎塞纳河畔“住”了好几年。后来要送给美国,倒有几分被迫出国打工的感觉。
而且要送的时候,问题来了,这座巨型雕像高达46米,重达254吨,总不能直接扛上船吧?
于是,雕像被拆成了350块,装进了210个大箱子,再经过火车运送至法国诺曼底港口,搭船漂洋过海,最终于1885年6月17日抵达纽约。
后来又整整花了一年时间,才将它重新组装完毕,于1886年10月28日正式揭幕。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雕像的底座,其实是美国自筹资金建造的。也就是说,法国人负责了“上半身”,美国人负责了“下半身”。
组装好之后的自由女神矗立在纽约曼哈顿南部的自由岛(Liberty Island)上,右手高举火炬,象征着照亮世界的自由之光;左手抱着象征美国独立的《独立宣言》书卷,脚下则踩着断裂的锁链,寓意着摆脱暴政、追求自由。
也正是这种“为自由而战”的象征意义,让它成了无数移民漂洋过海时看到的第一道希望之光,成为美国“自由、平等、民主”的最佳代言人。
话说回来,格卢克斯曼之所以有这个“名场面”,原因可不仅仅只有一个。
看起来,格卢克斯曼的愤怒,主要是针对特朗普在俄乌战争中的“袖手旁观”态度。作为乌克兰问题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特朗普此举无异于“站在暴君一边”,严重违背了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更令格卢克斯曼不满的是,特朗普还削减了联邦研究资金,并试图解雇数百名从事健康和气候研究的工作人员。
于是,他顺势喊话:“如果你们想解雇你们最优秀的研究人员,如果你们要解雇那些凭借自由、创新精神、对质疑和探索的执着而让美国成为世界领先大国的人,那么法国欢迎他们来投奔!”
不仅如此,他还趁机点名了法国极右翼势力,并呼吁法国人联合起来,抵制这些极端思想,呼吁建立一股有分量、有行动力,且能够捍卫“自由、平等、博爱”信条的政治力量。法国人造了自由女神像,那就让我们收回它。美国人“造”了格卢克斯曼,那就让他们也收回他吧。
双赢,皆大欢喜。
格卢克斯曼的一句话,成功在国际舞台上掀起了一场小风波,也再一次让法国成为全球茶余饭后的笑柄。
格卢克斯曼想要收回自由女神像。下一步是不是要向美国索要路易斯安那购地的退款了?
突发新闻:面对格卢克斯曼的“震慑发言”和一条“毁灭性”的Ins帖子,特朗普惊慌失措,紧急下令用直升机撤走自由女神像。
目前,这座象征自由的雕像已回归其“原始家园”——科尔马D83号公路环岛。
每当美国在国际事务上采取强硬或争议性举措,法国一些政客或媒体就会幽默地提出:“要不,咱们把自由女神像收回吧!”
比如,2017年那会,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法国民间就出现了类似的玩笑:“既然环保不重要,那自由女神像也不重要了,快还回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