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2 月 21 日报道,美国驻华使领馆正酝酿一场前所未有的人事地震 —— 北京大使馆及广州、上海、沈阳、武汉、香港五地总领馆将启动大规模裁员,比例高达 10%。消息人士透露,约 130 名外交官和当地雇员可能在 2 月 21 日接到正式通知,这将是中美建交 46 年来美国在华外交团队首次遭遇如此规模的人员缩减。
这个消息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当天下午,美国驻华使馆发言人在回复澎湃新闻询问时罕见保持沉默,仅以 "不对内部人事问题置评" 敷衍塞责。而路透社却在晚间突然爆料,称驻华使馆高层已紧急辟谣裁员传闻,这种自相矛盾的信息更让事件蒙上神秘面纱。
美国总统特朗普(资料图)
事实上,这场震动并非孤立事件。自特朗普 2025 年 1 月连任以来,白宫掀起的 "行政效率革命" 已席卷国务院。2 月 15 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要求国务卿鲁比奥对驻外机构实施 "忠诚度审查",宣称 "任何阻碍总统外交政策的人员都将面临严惩"。短短一周内,国务院民主、人权和劳工事务局已裁撤 60 名合同工,驻外机构裁员指标被统一设定为 10%。
"这是特朗普 ' 清除深层政府 ' 行动的延续。" 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刁大明教授分析道,"从要求外交官宣誓效忠,到强制带薪休假,再到如今的大规模裁员,白宫正在系统性重塑外交队伍。" 数据显示,美国驻华机构现有雇员约 1300 人,仅北京使馆就占据 10 英亩办公区,堪称全球最庞大的外交使团之一,自然成为改革重灾区。
当外界将目光聚焦裁员本身时,更深层的战略角力已悄然展开。2 月 18 日,外交部长王毅在纽约与美国各界人士座谈时强调,"中美关系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这句话此刻显得尤为意味深长 —— 就在三天前,美国宣布对华加征 10% 关税,而特朗普竟在空军一号上宣称 "
美国总统特朗普(资料图)
这种矛盾的言行在特朗普政府已非首次。去年底他声称可能与普京举行 "紧急峰会",最终却被克里姆林宫以 "准备不足" 婉拒。如今面对中美关系,白宫似乎仍在延续这种 "推特治国" 的随意性。有分析指出,裁员或许是特朗普团队 "以退为进" 的策略:通过削减外交资源降低对华接触成本,同时释放强硬信号迫使中方让步。
这场人事地震最直接的受害者,当属尚未上任的驻华大使戴维・珀杜。这位前共和党参议员虽已获得总统提名,但参议院确认程序仍在拖延。更棘手的是,他即将接手的使团不仅规模缩水,预算也可能大幅削减。有外交人士戏称:"珀杜还没踏上中国土地,就先输掉了外交资源的起跑线。"
这种困境折射出更深层的结构性矛盾。自伯恩斯去年 12 月离任后,美国驻华使馆已空缺两个月。在此期间,TikTok 收购案悬而未决,台海局势暗流涌动,而白宫竟选择在此时削弱驻华机构,其战略短视可见一斑。正如《南华早报》评论所言:"当需要专业外交团队处理复杂议题时,特朗普却在拆自己的台。"
美国驻华使馆(资料图)
面对美方的动荡,中方展现出罕见的战略定力。2 月 20 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重申:"贸易战没有赢家,施压威胁对中国行不通。" 这种掷地有声的表态,与特朗普团队的反复无常形成鲜明对比。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正在通过多边平台拓展外交空间 —— 就在同一天,王毅外长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提出 "全球安全倡议",为国际秩序注入中国方案。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外交机构的规模与双边关系的冷热密切相关。1999 年炸馆事件后,美国驻华人员曾短暂减少;2016 年南海仲裁期间,总领馆活动明显收敛。此次裁员虽未必直接导致关系恶化,但无疑为中美交流增添了新的变量。当白宫沉醉于 "行政效率" 的数字游戏时,却可能在不经意间,亲手葬送掉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对华沟通渠道。
夜幕降临,北京建国门外的美国驻华使馆灯火依旧。那些即将收到裁员通知的外交官,或许正对着窗外的长安街沉思。他们的离去,带走的不仅是个人的职业生涯,更是两个大国间本就脆弱的信任纽带。当特朗普政府将外交机构当作政治棋盘上的棋子随意摆弄时,是否想过这种短视行为可能付出的代价?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任何战略误判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当美国驻华使团的电梯里开始出现打包的纸箱,当总领馆的公告栏贴上 "岗位调整" 的通知,这些细节正在编织成一幅新的历史图景。或许若干年后,人们回顾这段岁月时会发现,这场看似普通的裁员事件,正是中美关系转折的关键注脚。而中国,正以她特有的智慧与定力,在这场复杂博弈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