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志愿军喋血釜谷里,一把军号退敌一个营,敌军:如魔鬼般狂啸

军迷战火式 2025-04-12 14:16:28

【前言:】

1951年,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正朝着汉城猛追敌人。在这次追击行动中,第39军下面的第347团第7连,跟驻守在釜谷里的英国军队打了一场硬仗。

这里驻扎的英军配备了一个整营的武器,外加8辆坦克助阵,从人数和火力上看,咱们7连要打赢这场仗挺难的。可就算是这样敌强我弱的情况,7连还是使出了老命跟敌人拼到了最后一刻,最后整个连队里能继续打的就只剩下7个人了。

当英军发动他们最后一波冲锋时,有个士兵掏出随身携带的军号,使劲吹了起来。英军一听见那冲锋的号角,吓得腿都软了,直接像溃堤的洪水一样逃跑了。事后,有个英军士兵在自己的日记里记录说:“一听到那个号声,我就觉得像是中国的葬礼仪式上的声音,跟魔鬼的咆哮似的。”

【第三十九军入朝后的云山首捷】

大家都知道,朝鲜半岛上有两个国家,朝鲜和南朝鲜,他们其实是同一个民族,说的也是同一种话。不过呢,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方的人对政治的看法有了分歧。北边的朝鲜倾向于社会主义,而南边的南朝鲜则更喜欢资本主义。两边都坚持自己的立场,互不退让,最后就导致了分裂。

二战那会儿,美国当时的头儿罗斯福和苏联的老大斯大林,两人就商量过朝鲜半岛被日本占着,以后能不能独立的事儿。所以在日本快被打败的时候,美国就说,咱们干脆拿北纬38°线来分,朝鲜半岛南边归南边,北边归北边,苏联那边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同意了。

看上去,南部和北部就像是两个分开来的国家,理应各过各的,互不搭理。但实际上,南部和北部都憋着劲儿想把对方给并了。它们在三八线那儿,一会儿打一会儿停的,闹腾个不停。就这么一直闹到了1950年,北朝鲜突然一连串地赢了好多仗,最后还打下了南朝鲜的釜山市。南朝鲜一看这架势,没辙了,只能去找美国帮忙。

美军领头,拉上其他15个国家,一起组成了“联军”,想给中国点颜色瞧瞧。毛主席早有打算,他选定彭德怀大将军当总指挥,去北朝鲜帮忙。这下子,国内可热闹了,大家纷纷响应“抗美援朝,守护家园”的号召。

1950年10月8号那天,彭德怀到了沈阳,中国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的事儿就这么开始了。一开始,志愿军看“联军”那装备、那战斗力,都挺厉害的,就琢磨着先进去防守,先派两个军和两个炮兵师过去,然后再一步步想办法打败他们。

狼灵山从南到北延伸,把朝鲜北部切割成了东、西两块地方。西边那条路上的敌军,是由美国第1军和南朝鲜的第2军联合起来的;而东边,则是南朝鲜第1军和美国第10军联手。在美国军队的带领下,还有南朝鲜的军队帮忙,他们一步步朝着云山靠近。敌人分成东西两路,一路往前冲,目的就是要拦住志愿军,别让他们顺利到达原本打算防守的地方。

彭德怀在看完渡江地点后,心里有了主意,他决定大胆地把38、39、40、42军,还有三个炮兵师都派到朝鲜去。他要改变打法,从防守变成追着敌人打,让我们军队的优势都发挥出来,一点点地把敌人消灭掉。这么一来,志愿军的战斗方式就不再是光靠消耗了,而是要主动出击,追击敌人。

这四个部队里头,39军打仗最猛,它原来叫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解放战争那会儿,第二纵队就是东北野战军里最能打的尖刀部队。在辽沈战役里,他们参与了攻打锦州、辽西大会战,还有决战沈阳这些大战,给新中国的成立出了大力气。

彭德怀精心规划了战斗策略,他给40军下了命令,让他们到温井和北镇集结,打算把南朝鲜的6师给包围消灭掉。39军呢,得去云山西北那块地方,准备在那里把来支援南朝鲜6师的1师给围住干掉。38军和42军的125师,他们负责在熙川北边围歼第8师。等这些都搞定了,三个军再一起动手,把南朝鲜的6师和8师彻底消灭。至于42军的主力,他们的任务是去攻打西线的敌人。

战斗计划一敲定,志愿军和敌军的对决就慢慢拉开了序幕。40军的目标锁定在温井这个关键的交通要道上,一旦开打,敌人肯定会拼命派兵增援。这时候,39军就得上场了,他们的任务是帮40军一起拿下温井,拦住敌人的后援部队。

云山一带大都是山地,它南边紧靠着清川江那一块儿。就在40军的360团跟南朝鲜1师打得火热那会儿,39军也火速赶到,加入了这场混战。考虑到整个战斗的局面,为了让在温井那儿跟敌人死磕的40军主力能多点时间消灭敌人,39军并没有一股脑儿地把所有兵力都投进去,而是采用轮换上阵的法子,跟敌人来回周旋。

美军头头儿还没摸清志愿军的布防情况,就急着往云山那边增兵,还派了美国骑兵第1师去攻打云山防线,想赶紧打破现在的僵局,好去帮南朝鲜的第6师一把。

美军下的那道命令,让南朝鲜第1军看错了形势,结果他们就一个劲儿地跟志愿军在云山那儿打来打去。这么一来,位于温一带的南朝鲜第6师,被志愿军打得溃不成军,也没盼来南朝鲜第1师的帮手。

战场上的重头戏全挪到了云山那一块儿,这正是彭德怀精心布置的结果。到了10月31号,39军打算对云山城发动全面进攻,这回116师挑大梁当主攻,117师在旁边帮忙打辅助,而115师呢,就负责在西南边儿上堵着,不让敌军逃跑,也不让援兵进来。

116师正准备动手的时候,发现云山城里的敌军乱成一锅粥,明显是在打算逃跑。为了避免敌人急了乱咬人,116师这个东北战场上的头号尖兵,决定立马发起攻击。

志愿军故意在云山东南的军隅里那边给敌人留了个空子,就等着他们往里钻,好掉进咱们布好的局里。一开打,116师的人就察觉到了,原来守在那儿的南朝鲜1师,不知何时被美骑兵1师给替换了。但这可没让116师乱了阵脚,反而还有点兴奋呢。

美军的第1骑兵师相当有名气,它厉害的地方在于,士兵们骑的不是马,而是坦克、装甲车。这支部队打过不少大战,算是美军里的一块金字招牌。

跟这支部队干上一仗,116师肯定得好好比划比划。说实话,咱们8个团的兵力对上南朝鲜和美国的5个团,其实并不占啥便宜,但116师愣是不怕危险,硬着头皮就上了。打了一阵子,美军直接被打得晕头转向,南朝鲜的军队也开始四散逃跑。

这时候,美国军队收到了前线发来的消息,说温井和熙川那边都被咱们的志愿军给占领了,东线和西线都乱套了。美国人心里头那个憋屈啊,可也没辙,只能灰溜溜地撤退。这一仗,美国骑兵被打得落花流水,算是彻底输了。

【釜谷里战斗,坚守小高地】

云山战役,让咱中国人民志愿军信心大增,也让美帝国主义开始重新审视志愿军身上那股不可小觑的劲儿。39军作为头一批去朝鲜打仗的部队,那真是创造了不少奇迹,每场战斗都让人心惊胆战。但要说最震撼人心、最让人忘不了的,还得数釜谷里那一仗。

1950年快结束时,美国带着的一帮“联军”,在志愿军头两次大战里连连吃亏后,整个局势对他们来说已经乱套了。没办法,他们只能退到三八线那边,从原先的猛攻变成了死守。

就在敌军彻底撤离的那一刻,毛主席给志愿军总司令部发了电报,他说:美英军队假借谈判的名义,想让咱们的支援军在三八线以北停战,其实他们是想重整旗鼓再来打过。所以,志愿军得跨过三八线去。毛主席强调,志愿军得想尽办法克服困难,跟朝鲜人民军一起,冲过三八线去。

1950年收尾那天,咱们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从临津江口一路往东到麟蹄,总共200多公里的地界上,对敌人联军发起了第三回大战。那联军啊,前两仗打得挺惨,人都快累垮了,根本挡不住咱们的攻势。结果,他们的防线被咱们志愿军一举给冲垮了。

没过几天,志愿军就开始全面追击敌人,其中39军的116师朝着汉城那边猛冲过去。不过敌人跑得挺快,比志愿军快了两三天,都已经跑到“爱达荷防线”那边了。

116师为了早点赶上敌人,他们加快脚步,一股脑儿冲进了釜谷里。釜谷里是个离汉城大概三十多公里远的小镇,也是“爱达荷防线”上一个挺关键的地点。等116师的三四七团一到那儿,就被敌人给挡住了。这时候,侦察排的人赶紧偷偷地溜进敌人的阵地,想去摸摸敌人的底细。

没多久,侦察小队就从敌军那边带回了一个站岗的士兵。从那士兵嘴里我们了解到,那边全是英国军队,而且人数不少,有一个大队的规模。不过,我们在翻译时出了差错,把“大队”错译成了“小队”。一听敌人就只有一个小队,三四七团的指挥官打算派第一连和第三连出击,去把敌人给抓起来。

但当一连和三连悄悄摸上山头一看,嘿,英军的人数可不是一个连那么简单,少说也得有一个团。搞明白咋回事儿后,团里的头头脑脑们立马改变了计划,决定派七连的83名战士去攻打釜谷里北边的那个小山包,目的就是要堵住敌人的逃跑路线。

但话说回来,这儿的英军部队可非同小可,他们是有着“绿老虎团”和“皇家坦克营”之称的二十九旅,两军实力差距明显,三四七团此刻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挑战。

英守军真是硬骨头,再加上火力猛得很,七连想攻上去真是难上加难。刚走到山脚,七连的指导员和副连长就先后倒下了。连长厉凤堂站在一个山头上,带着队伍两次把冲上来的敌人给打了回去,干掉了七十多个敌军。

当第三次冲锋开始时,一颗炮弹在不远处爆炸,离厉凤堂很近。厉凤堂受了重伤,根本动不了,可他硬是挺着,继续指挥大家打仗。司号员郑起见状,赶紧过来扶起连长说:“连长,你快去休息吧!把手枪给我,我来帮你指挥。”

厉凤堂使劲儿张了张嘴,声音微弱得像蚊子一样:“咱们连队,打从陕北那会儿起,就没尝过败战的滋味。你们也得挺住,跟敌人死磕到底,绝不能让他们看扁了。”说完这话,他就安详地合上了双眼,再也没睁开。

郑起眼里泛着泪光,轻轻地把连长放在地上,然后一把抓起连长紧握的枪,猛地冲向最前线。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七连终于把小高地给拿了下来。这场仗打得惨烈,连队里一半的人都倒下了,干部们无一幸免,整个连最后只剩下26个兄弟。

尽管我们已经站上了高地,但敌人还是一波接一波地往上冲。郑起端起枪,朝天开了几枪,转头对战士们大声说道:“兄弟们,都听好了,咱们是钢铁一样的连队,就算干部们都倒下了,咱们也得打出咱连队的霸气来!”战士们听了这话,心里头那个激动啊,一块儿扯着嗓子大喊:“七连,赢定了!”

英军急着想找出路,就不停地往小高地上冲。郑起带着战士们拼死抵抗,敌人每冲一次,他们就添一道伤。赶跑了敌人三次后,七连这边就只剩下17个人了。这场仗是七连开战以来打得最狠的一次,整个山头都被血给染红了。

【吹响号角,英军坦克连溃退】

七连现在就剩17个兄弟了,山脚下的敌军又开炮了,这是他们的第四次冲锋。郑起和战友们都已经累到不行了,但现在支撑着他们的,就是那股子军人不怕死的劲儿。

敌军快速逼近,郑起猛地站起,对着战士们大声喊道:“兄弟们,现在是我们向党展示决心的时候了,得把敌人给击退,给毛主席脸上添彩!”战士们毫不动摇,一股脑儿地朝着英军冲来的方向猛冲,机枪的哒哒声,炮弹的轰隆声,在山谷间回荡不绝。

在机枪的猛烈扫射下,英军又被狠狠打了回去,我们这边原本就只剩下17个人,结果又没了6个。英军心里那个憋屈啊,明明志愿军就一个连的人数,他们就是冲不破这道防线。这种窝囊气让他们咽不下,接着又拼死发动了第五波和第六波冲锋。

经过一连串的激烈交锋,英军信心大跌,七连的战士们最后只剩下7个人还在坚持。英军一直到最后都没想通,他们那个战斗力能跟中国一个师或者一个营相抗衡的重坦克营,为啥冲了6次都没能拿下那个小山头,而守在那儿的仅仅是一个连的兵力。

战斗拖到了中午时分,才稍微喘了口气。战场上烟雾缭绕,遍地都是牺牲战士的身体。七连的弟兄们一刻也不敢放松,赶紧动手加固防线,把所有子弹炮弹堆一块儿,打算跟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休息了好几个小时后,七连那7个剩下的战士,心里都想着豁出去了,打算拼一把。与此同时,英军那边也打算发起最后一波冲锋。他们火力全开,半小时内朝着七连的阵地猛砸了5000发炮弹,那个小山头眨眼间就被熊熊大火包围了。

英军头头一声令下,让手下把用完的炮弹都给炸了,接着就带着队伍往小高地上冲。可英军万万没想到,他们的炮弹都打水漂了,七连的那七位战士一个都没受伤。等英军一靠近,郑起和另外六个兄弟立马架起机枪,对着敌人就是一顿猛扫。

七连的弟兄们和英国佬心里都明白,这场仗是他们之间的终极对决,谁赢了谁就站到最后。英国佬黑压压的一大片,跟潮水似的往山上冲,七连的战士们拼命开枪,时不时还往敌军堆里丢个手雷。可英国佬人多势众,这边刚打倒一批,那边又涌上来一群。

打到黄昏时分,七连的战士们意识到弹药快打光了,可英国军队已经逼近到离阵地只有十几米远。郑起毫不犹豫地把最后一个炸药包扔向敌人堆里,接着抄起冲锋枪,一连串子弹扫过去,打倒了好些英国兵。但没多久,英国军队又猛地冲了上来。

郑起急得心里像热锅上的蚂蚁,突然间,他记起了连长给他的那把手枪。他迅速从裤带上抽出来,朝着敌人一顿猛射,但好景不长,手枪里的子弹很快就打完了。郑起瞅瞅周围还在拼命跟敌人干的战友们,心里头猛地涌起了一股劲儿。他咬咬牙,伸手摸向了腰间的冲锋号。

郑起打算给战士们最后吹一回冲锋号,他攒足了劲儿,硬挺挺地站在山顶上,号角响彻云霄。“嘀嗒嘀嘀嘀嗒”,那声音响亮得很,跟大军压境似的,好像有成千上万的战士正往前冲。

这种号角声是志愿军发起冲锋的信号,每当它响起,志愿军战士们就会浑身充满劲儿。不管战局多么糟糕,形势多么危急,只要号角一响,战士们就会像猛虎下山一样,毫不犹豫地冲向战场。

在朝鲜战场上,联军对这种声响再熟悉不过,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挫败后,他们对这种号角声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害怕。

在李奇微写的《朝鲜战争那些事儿》里头,他这样说起号角声:“那是一种铜做的小喇叭,吹起来声音老尖锐了。战场上,它就像非洲的巫婆一样邪乎,只要它一嗷嗷叫,共产党的战士们就跟被下了咒似的,玩命似的往联军那边冲。这时候,联军那边就像大坝决堤,溃不成军,跑得那叫一个快。”

对联军而言,号角响起就像是宣告“末日降临”的信号,可志愿军听起来,这声响却是他们无惧生死、奋力抗击敌人的号角,更是内心深处对光明未来、对坚定希望的强烈信念。

郑起一吹响那号角,正往前冲的英军竟然全都愣住了,他们脸上的狠劲儿瞬间没了,变得不知所措。那会儿,英军离郑起也就十几米的距离,近得一枪就能撂倒。可他们哪儿还有刚才的胆子,被号角声吓得连连后退。

后来,有个英军士兵在他的日记里写下了当时他们心里的害怕:“一听到那号声,我就觉得这简直就是中国葬礼上的那种恐怖声音,跟魔鬼叫唤似的。一开始,英军都懵了,吓得不行,接着立马转身就往山下狂奔……”联军连头都没回,撒腿就跑,一个重坦克营居然被一把军号给吓退了,这在抗美援朝战争里简直就是个奇迹,也是39军的又一个传奇故事。

就这样,七连从原本的83名战士,一路拼杀到最后只剩下7个人,但他们还是硬挺着守住了那片高地,把敌人的退路给彻底封死了。

仗打完了,郑起和战友们抱在一起,眼泪哗哗地流。后来,郑起这个吹号的小伙子被志愿军总部看上了,给了他“二级战斗英雄”的大名头,还记了个大功。

1952年国庆节前头几天,郑起接到了毛主席的邀请,去了中南海吃晚饭。看着这位一直坚守在前线的英雄,毛主席二话不说,把杯里的酒一口气干了,来表达对郑起的尊敬。还有那把曾经把英军都吓退的号角,现在军事博物馆里摆着呢,一直保存到现在。

0 阅读:4

军迷战火式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