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老红军为什么都特别能打仗?因为红军可以这样提拔干部

张涛游世界 2025-04-19 18:07:1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羽羽

编辑|t

引言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硝烟滚滚中,一支特别的军队愈战愈勇,从井冈山打到平型关,从雪山草地挺进敌后根据地。奇怪的是,这些人穿着草鞋、吃着野菜、打着小米加步枪的仗,却能让日军头疼不已。这股“能打”的劲儿从哪儿来的?

有人说是战术好,有人说是信仰硬,可真正的答案,藏在红军独特的干部选拔方式里。

一、干部不是生来的英雄,而是战火中选出来的

毛泽东讲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话听着有点耳熟,但在红军那里,它不是口号,是实打实的战斗法则。

说句实在话,当时的红军,哪有什么背景、学历好讲?不少人是放下锄头提枪上山的农民。但偏偏就是这样一群“草根干部”,硬是在枪林弹雨中,带着队伍一仗接一仗地打。

他们是怎么被选出来的?

说白了,讲一个字:干。战斗中冲得最猛的、群众中最得人心的、政治上最靠得住的,那就是干部的“种子选手”。没有考卷,也没有笔试,全凭实打实地表现。谁能扛住枪林弹雨,谁就能挑起指挥重任。

像红四方面军的许世友,当年连字都不认识几个,但打起仗来,那叫一个刚。从战士干到军长,靠的不是后台,而是冲锋陷阵。还有粟裕,一开始只是个普通参谋,硬是靠着几次漂亮仗,把指挥棒握到了手里。

而在当时,不少干部的晋升路径,基本都是“战场淘汰赛”——谁在战斗中能顶上去、扛得住、带得动人,谁就被提拔。搞不好,一仗下来,连长没了,指导员上。指导员也牺牲了,班长接手。这不是例外,而是常态。

这种选人方式,不看出身,不论资排辈,就看你能不能打、能不能带队、能不能稳住阵脚。这就保证了干部不是“摆设”,而是真能带兵打胜仗的人。

但问题也来了,这样提拔干部,确实灵活,可万一选出来的只是猛将,不懂政治怎么办?

二、红军为什么要自己办“红埔”?因为战士也得讲“政治素养”

1931年,在江西宁都,毛泽东和几位高级将领坐下来聊了一件事:“咱们也办一个学校,像北伐时的黄埔那样,叫‘红埔’。”不是玩笑,他们动真格的,调了好几个军长、师长,还有团政委,开办了学校。

为啥要办?一句话,红军不是雇佣兵,是人民的军队。带兵的不光得会打仗,还得“讲政治”。所谓讲政治,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明白:咱们打的是谁的仗?为了谁?怎么打?靠什么赢?

在这所学校里,干部们白天学战术,晚上学政治。课程包括怎么发动群众、怎么开展群众工作,甚至还要学怎样写标语、做动员。看起来“土”,但就是这些东西,让红军在根据地里像鱼一样游得开。

更重要的是,这些红色学校,不光教知识,更教信仰。从1927年井冈山时期的教导队开始,到后来的红军大学、红军第一步兵学校、游击队干部学校,一波又一波的红军干部从中“加工”出来,既能打仗,又能做群众工作,还能在关键时刻“顶得上”。

据不完全统计,到1933年,仅中央苏区就办了六期红军学校,培训学员几千人。每一期出来的,基本都是连以上干部。前线缺人了,直接从学校调;根据地扩张了,从学校送去骨干。输送不断,补给不断,这支队伍才能越打越强。

可问题是,战争期间哪来那么多时间和条件搞培训?尤其像长征那样,动不动就几千公里徒步转战,还怎么教育干部?

三、战火中锤炼干部,真正“能打”的是信仰和实践合成的钢铁骨干

长征不是旅游,是九死一生。但就是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干部教育一刻没停。没有教室,他们用马背当书桌;没有黑板,就地讲战例。

中央下发的《干部教育训令》《关于战斗中政治工作的决议》等文件,清清楚楚地要求:“要在每次战役的实际经验中,教育干部与战士。”这不是喊口号,是当时干部教育的真实写照。

比如说,红军在突破湘江时伤亡惨重,很多基层干部是战斗中临时顶上的。但顶上去不等于顶得住,还得有思想支撑。所以部队每战完一仗,都会组织复盘,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强化政治教育。

而在整个长征路上,红军内部不断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党性教育”、“纪律教育”。一个干部,如果在雪山中还能不抢群众的粮食、不抛弃伤员,那他的干部资格就是真的“从实践中锤炼”出来的。

有个例子特别典型:红一方面军某团长,长征途中脚冻坏了,实在走不动。但他坚持带着部队走,说:“干部不能掉队,掉了队,士气就没了。”结果战士们轮流背着他走出了草地。这就是战火中形成的干部力量。

所以,红军的干部,不光是在学校里“培养”出来的,更是在战场上“打磨”出来的。他们带兵打仗的时候,不只是喊口号,而是身先士卒,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士兵。

也正因如此,在面对几十万日军的时候,这些“草鞋干部”能临危不乱,敢冲、能守,还能稳住群众和队伍。他们不是天生的将才,而是红军这个机制“硬生生”磨出来的钢铁骨干。

从挑人到教人,再到磨人,红军的干部培养体系不是临时搭棚子,而是一整套“战斗—教育—锤炼”闭环机制。它不是只看一个人的某一方面,而是把“忠诚、能力、群众基础、战斗表现”揉在一起,看你是不是个“能带人、能打仗、能扛事”的真干部。

这才是红军真正能打仗的秘诀——不是靠命大,而是靠干部硬。

参考资料:抗战时期选拔培养干部:政治和能力两者不能缺一.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23.12.12

26 阅读:5764
评论列表
  • 2025-04-20 11:01

    能力不够的淘汰,信仰不坚定的淘汰,身体素质差的淘汰,运气不好的也淘汰。最后剩下来的都是信仰坚定,有能力,身体素质优良,运气也好的,人中龙凤了。

  • 2025-04-20 10:17

    反观同等时期蒋委员长和他的国民党还有各路军阀,那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当然,从中华苏维埃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一路走来。是多少牺牲换来的。

    用户10xxx25 回复:
    千古罪人蒋秃子!
  • 2025-04-20 13:14

    泪水满目,为了新中国

  • 2025-04-20 15:55

    靠最残酷的战场选拔出来的人才,致敬所有英雄

  • 2025-04-20 14:31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 2025-04-20 16:38

    从入学开始就在试炼里成长的学员

  • 2025-04-20 12:32

    厉害

  • 2025-04-20 16:52

    最残酷的淘汰制,没办法,最好的战争方式是林彪在东北后期,打一仗休整练兵俩月。但革命军队从诞生到最辉煌的朝战结束,真正休整练兵的机会少之又少。

  • 2025-04-21 07:12

    我父亲是个长工,一个字不识,参军后由于不怕死会打战,当年就当排长,六年后当了县长,才25岁。跟毛主席干革命,对穷人来说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并不在乎当不当官。当兵时我父亲啥都不懂,就问了一句话,当兵能不能吃饱饭,团长告诉他,跟着毛主席干革命,不仅你能吃饱饭,所有穷人以后都能吃饱饭,我父亲一辈子都记得这句话。

  • 2025-04-20 15:14

    最伟大的成功是有了毛主席的领导!

  • 2025-04-20 22:16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点赞][点赞][点赞]

  • 2025-04-21 05:07

    毛主席的话是千真万确的

张涛游世界

简介:张涛带你看世界的动物,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