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智指导师黄建兰|当家长学会松弛,孩子就会发光

孩子的心您要懂 2025-04-09 04:08:49

“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改变孩子,而是唤醒父母的觉知”兴智家庭教育指导师黄建兰说。

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3年来,她见证了无数家庭的蜕变。

很多人问她,家庭教育指导师是不是就是教家长“管孩子”的技巧。她每次都会认真地回答:“我们真正做的,是帮助家长先看见孩子,再照见自己,最终唤醒整个家庭系统的生命力。”

这份职业不仅在于支持千万家庭走出阴霾,更在于它让每个参与者,包括指导师自己,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中,完成对家庭关系的治愈与重建。

从“自救”到“助人”

“从前我是拼命向外抓取的学员,现在成了陪他人慢慢生长的园丁。”

建兰老师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也曾是一名职场精英。

成为妈妈后,她大多数家长一样陷入了焦虑的漩涡——既要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又要直面“如何教好孩子”的迷茫。

为了从这种焦虑的状态中走出来,她开始接触家庭教育,从翻育儿书籍、听线上课程到参加禅舞等修心课程,在学习中,她逐渐意识到:教育孩子的本质,是教育自己。

自此,她不仅开始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了 "看见" 的能力 —— 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看见自己情绪反应的深层根源;还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成为了一名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

曾经的经历,也成为了如今她与学员共情的桥梁。

“学员初来兴智时,往往带着强烈的焦虑和目标感,他们希望快速找到答案,却忽略了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真相。”建兰老师说,这种状态让她回想起自己作为学员时的迷茫与无助。

彼时,她也曾被目标驱使,忽略了孩子的真实需求,直到指导师用平缓的心态引导她,帮助她看见问题的本质。如今,她将这种平缓与耐心传递给学员,用同样的方式将他们带出焦虑的迷雾。

建兰老师认为,焦虑是家庭教育中最大的障碍。当家长被目标感绑架时,他们往往只看到孩子的行为表象,却无法触及问题的根源。而指导师的角色,不是急于提供答案,而是陪伴学员去寻找答案。

“很多时候,学员需要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一个能带着他们看到问题背后真相的人。只有当他们明白了问题的本质,才能真正开始改变。”

这种陪伴并非总是轻松的。她坦言,面对学员的迟缓或反复,指导师也会感到着急,但这种着急最终转化为更强的使命感。“我们着急,是因为我们看见了他们尚未看见的可能性。”她相信,每个学员最终都能感知到问题的本质,只是快慢不同。而指导师的任务,是用真实的陪伴和情感,为他们提供持续的支持。

从学员到家庭教育指导师,她的经历让她更加确信: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引导。她用自己的成长故事告诉学员,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焦虑蒙蔽双眼。而当家长学会平缓下来,他们才能真正看见孩子的内心世界,找到适合家庭的教育路径。

助力学员从“焦虑母亲”到“高能量妈妈”

“家长眼中孩子的‘问题’,往往是自我投射的镜子。”

建兰老师曾经支持过一位陷入双重教育困境的妈妈,她的女儿正值初二,十分优秀,但缺乏自信;儿子频繁逃课,不愿去上学;学员自身工作又十分忙碌,面对学习任务,她也总是一拖再拖。

当其他学员积极提交作业时,她的作业永远空白,面对建兰老师的询问,她直言不讳:"写作业对我来说太难了,就像让孩子上学一样痛苦。"

在与学员交流的过程中,建兰老师发现,学员对作业的拖延、抵触与孩子的行为惊人地相似——儿子的拖拉磨蹭,女儿的不自信,这都是家庭信念系统的镜像投射。

“孩子的行为不是偶然,而是家庭生态的显影。当你总说‘写作业太难,我做不到’时,孩子自然会内化这种思维。”建兰老师一针见血地对学员说:"如果你不写作业,我完全接受,但前提是你能接受孩子的作业永远不完成。"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让学员第一次直面自身信念与孩子行为的闭环——她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正在无声地塑造孩子的未来。

改变并非一蹴而就。建兰老师并没有强迫学员完成作业,而是用"责任转移法"激发内驱力:"学习是你的选择,成果也属于你。当你想要时,我会全力支持,但推动力必须来自你自己。"

在建兰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下,终于有一天,学员发来了她凌晨5点做平心静气的照片,每次作业再也不是空白页,也学会了看到孩子优秀的地方,她学习家庭教育的初心也从"为了孩子"转变成了"为了自己"。

当妈妈的信念系统被重塑时,孩子的变化也随之而来。女儿在她每天的夸赞下,变得自信大方,最终提前被重点高中录取,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意料到的事;儿子从"逃避者"变身"引领者",他从不愿去学校,到在新学期申请成为课代表,学习态度十分积极。

“他们不是被教导,而是被妈妈的行动和信念感染。"建兰老师说。

当我问:在支持她的过程中,你就没有想过放弃吗?

建兰老师坚定地回答“从来没有想过!在学员对学习犹豫、对自己不自信的时候,我们能做的,是在黑暗中为他们点一盏灯。当他们愿意迈出一步了,我们一定会用专业和耐心接住他们。”

让家庭从对抗”转向“松弛”

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3年来,建兰老师支持过各种各样的家长突破自我,收获幸福。

她分享了一个令她印象较为深刻的学员故事,她用“深度看见” 与“正念引导” 帮助学员打破僵局,让家庭能量从紧绷转向松弛。

这位学员来自条件优越的家庭,却长期陷入对孩子的过度控制。她每日重复着对儿子考试、饮食、情绪的担忧,甚至将孩子的行为与自身安全感挂钩:"如果孩子不吃饭,我就是失败的妈妈。"

最初支持她的时候,不论建兰老师说什么,她都听不进去,日复一复重复自己的担忧,陷入严重的焦虑情绪中。

"她的焦虑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防御机制。"建兰老师说,"她不断重复‘孩子会不会抑郁’,其实是在向外界寻求安全感,而非真正寻求解决方案。"而这种循环非常容易让家庭关系陷入对抗:学员的过度干预让孩子产生抵触,而孩子的反抗又加剧了学员的焦虑。

面对学员的防御性重复,建兰老师选择以共情为突破口。在一次长达两小时的电话中,她没有急于提供解决方案,而是耐心倾听她的恐惧:"您每天将这些话说出来时,是否会感到暂时的安全?"当学员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后,建兰老师引导她挖掘深层信念:"如果孩子不按照您的规划走,您真正害怕的是什么?"

通过层层剖析,建兰老师终于明白了学员的这种思维模式源于原生家庭的创伤——在充满语言暴力的婚姻中,她习惯通过他人评价确认自我价值。如今,她将这种模式投射到孩子身上,试图通过掌控孩子的人生来缓解内心的不安。

于是,她便开始引导学员看到她的焦虑并非源于孩子,而是源于自己对“被指责”的恐惧:"如果孩子没考好,那都是她没有教好孩子。"

建兰老师随即帮助她重构认知:"孩子的未来并非单一路径,您是否可以试着从他的兴趣出发,而非仅仅满足外界的期待?"

并引导学员用 “正向视角”重新解读孩子行为:

孩子关门:“他需要独立空间,这是成长的信号。”

点外卖:“他在主动照顾自己的身体,这是责任感的体现。”

这种视角的转换让学员逐渐学会欣赏孩子的自主性,而非一味纠正。

当学员因为孩子情绪失控时,建兰老师会引导她做"暂停练习":当焦虑涌上时,先深呼吸三秒,再决定是否行动。这种简单的技巧帮助学员在面对孩子关门时,从立即干涉转变为尊重边界。

"松弛不是放任,而是带着爱的边界感。"建兰老师说。

经过建兰老师的陪伴与支持,学员开始学会与自己的不安共处。她减少了对孩子的追问,转而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我是否可以通过阅读或运动,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全感?"孩子也逐渐感受到妈妈的变化,从最初的抵触到主动分享学习进展。

建兰老师分享道:"当家长学会与自己和解,孩子自然会从对抗走向合作。"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一次次的暂停、觉察与接纳中完成。如今,这位妈妈已能平静地对孩子说:"无论你选择哪条路,我都会支持你。"

从对抗到松弛,不是放弃控制,而是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角色,不是修复家庭的裂痕,而是成为家庭成员觉察的镜子。当家长学会用柔软包裹焦虑,用欣赏取代苛责,家庭便从紧张的战场化为温暖的港湾。正如这位学员所领悟的:"原来真正的爱,不是让孩子成为我想要的样子,而是允许他成为他自己。"

编者有话说:

当我问建兰老师,为什么会在家庭教育这条路上坚持了这么多年,并依旧能量极高,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建兰老师微笑地回答说:

“对我来说,家庭教育指导师是一份非常神圣的职业,虽然也有无力、累的时候,但每当看到学员告诉我:‘建兰老师,我现在很很幸福’‘我的孩子越来越好,也回到学校去读书了’......我就会感到无比幸福,有价值观。之前的累一扫而空,能量瞬间拉满,我在支持他们的同时,其实他们也在滋养我。”

她将这份职业比作"托举生命的渡船":"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见证家庭从破碎走向和解,从焦虑走向松弛。"疲惫时,她会暂停、修复,但从未想过真正离开。因为每当学员眼中闪烁的光重新燃起,她便再次确认:这份以专业为舟、以爱为灯的事业,值得她用一生去践行。

正如她所说:"当幸福被传递,疲惫便成了勋章。而我,愿做那个永远点灯的人。"在这条以心为桥、以爱为岸的道路上,她将与兴智家庭教育1000多位家庭教育指导师一起,继续托举更多家庭走向松弛与和解的彼岸。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