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重:孔子评析
-----------多看多想转贴,原文发表在《旗帜网》
转贴者按:李尔重同志这篇文章对孔子的生平,事业,学术成就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证。对历代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文人使用一切手段包装起来的的“孔圣人”做了一个历史的还原。同时运用马列主义对孔子学说进行了科学的批判,更有利于今天的人们认识到这种学说的危害性,以及为什么又会在当前社会上成为热门。
第二章 孔子的诞辰与志趣
孔子生卒于春秋末期,约在公元前551年至479年,享年73岁。他自己说“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这话大概是可靠的。因武王灭殷后,封殷之宗室微子启(子姓)于宋,四世传至涽公共,涽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居卿位。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甫,正考甫生孔父嘉。按 周礼,五世亲尽,别为公族,以孔为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避华氏之祸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生孔子。
孔子属于殷族,有许多记载,《史记》“殷契,有娀氏之女简狄,为帝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吕氏春秋》、《列子传》、《左史考》、《拾遗记》、《宗书符瑞志》等均有类同记载。《楚狂接舆歌》见于《论语•微子》: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庄子》也记有这首歌。孔子晚年,自思自叹:“凤鸟不来,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这个“凤”字既有颂美之意,重要的是怀念殷之祖系。因为殷族的祖先崇拜凤为图腾。从这一点看,孔子确实认为自己是殷族的后代。(后世有人说孔子为“殷奸”,主要也是根据孔子是殷人而忠周室,当然此说有些过头了)
关于出生日的说法有许多歧议。
《史记•孔子世家》说得最露骨:“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山,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公羊传》、《谷梁传》均谓鲁襄公二十一年生。春秋战国百家之书没有关于孔子出生的年、月、日记载。炎汉 兴,尊儒术、黜百家,都以“为尊者讳”的态度,把孔子出生神化了。
《孔子家语》:“伯夏生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徵在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惧不时有男,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这才有了孔子母之名,并明媒正娶而生孔子。
《新论》曰:“颜徵(在)感黑帝而生孔子。”孔子成了龙子。
《拾遗记》说得最玄:“周灵王立二十一年,孔子生于鲁襄公之世。夜有二苍龙自天而下,来 附徵在之房,因梦而生夫子。有二神女,擎香露于空中而来,以沐浴徵在,天帝下奏钧天之乐,列于颜氏之房,空中有声,言天感生圣子,故降以和乐笙镛之音,异于俗世也。又有五老列于徵在之庭,则五星之精也。夫子奉生时,有麟吐书于阙里人家,文云:‘水精之子,继衰周而素王。’故二龙绕室,五老降庭。徵在贤明, 知为神异,乃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麟去。相者云,‘夫子系殷汤,水德而素王。’……鲁定公二十四年,鲁人锄商田于大泽,得麟,以示夫子,系角之绂,尚犹在 焉。夫子知命之将终,乃抱麟解绂,涕泗滂沱。”这段话不但说明了孔子是龙子,而且天帝遣神送子并奏天乐,隆重之极,定为“素王”。素王即无位无权之王,儒家解曰:“匹夫而为天下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者也。
《春秋演孔图》曰:“颜氏徵在游大泽之陂,梦黑帝使请已:已往,梦交语曰:‘汝乳必于空 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首类尼丘山,故以为名。胸有文曰:‘制作定世符运’。”至于孔子像貌,《春秋演孔图》说:“孔子长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均颐,辅喉骈齿,龙形龟脊虎掌,胼肩修肱参膺,圩顶山脐林背,翼臂汪头阜脥,堤眉地足,谷窍雷声,泽腹修上趋下,末偻后耳, 面如蒙共,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崎,坐如龙蹲,手握天文,足履度宇,望之如林,就之如升腰大十围,胸应矩,舌理七重,钧文在掌。胸文曰:‘制作定世符运’。”其他如《孝经钩命诀》、《孝经援神契》、《白虎通》、《论衡》、《荀子》等都有类似 描述,都是在“尊儒术”思想指引下衍绎出来的神话。只有司马迁直白地说“野合生孔子”。到底叔梁纥与颜氏(《史记•孔子世家》并未说徵在之名)是怎样在战乱中结合的很难确指。《史记索隐》说老夫少妻的结合“不合礼仪”,梁玉绳先生认为“婚礼未备”,这也是一般的概说;钱穆说“古人谓圣人皆感天而生。”当然 随处可用,也说明不了什么。
上述这许多说法,也没有确定孔子的生日是哪—天。《春秋公羊传》说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 年十有一月庚子日。《春秋谷梁传》说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后代学者合《史记》、《世本》、《公羊传》、《谷梁传》比较研究,加上天文学的推算,才认定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鲁国历),夏历八月二十七日;明清以来,定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入民国后,才定旧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生日,公历则为九月二十八日。(把教师节选在9月份,也是改开以来的精英的良苦用心)
至于孔子母何时死,葬于何处,也是众说纷纭。《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少孤,不知其 (父)墓,殡(母)于五父之衢,然后合葬于防。”王充《论衡》说:“孔子生不知其父。”这都是说孔子幼年丧父,故曰少孤。但《史记•孔子世家》又说:“孔 子母卒于孔子十七岁前。”《孔子家语》:“孔子母卒于孔子二十四岁。”均不可确信。孔子幼年失父,早年丧母,大概是实在的。
孔子实际上是一位孤苦的流浪儿,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当过“委吏” (管仓库),当过“乘田”(放牛羊),以上见于《孟子•万章下》。(但是后世传记作者,偏偏要神话他的出生,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是在给他抹粉,抹到吓人的程度,其实还不是“血统论”的思想在作怪。)《史记•孔子世家》说: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鲁执政大夫季武子举行招待士的宴会,孔子欲往,季氏家臣阳虎黜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乃退。这些记载都说明了:孔氏沦为庶民之后,处处遭受上层社会的屈辱,很自然地产生了向上层社会攀登的思想,需要有点学问。《史记》说他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论语为政》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卫灵公》曰:“学 也,禄在其中矣。”“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孔子下决心学习以求腾达。“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当官),不易得也。”(《论语•泰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学而》)
孔子是奴隶社会崩溃走向封建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下层劳动者,管仓库、放牛并不是“鄙事”, 可是在上层统治阶级眼里,那是下贱的。在这种社会压力下,孔子发奋求学,以求摆脱被人贱视的地位。精神是好的;他一生坚持了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方法呢?这个问题是值得谈一下的。在一个剥削社会里,向上爬是穷人摆脱压迫的理想也差不多是唯一的方法,千百年来已经深入每个中国人的思想。其中象中状元,遇上大人所谓的“知遇之恩”,千百年来都是美谈。但是不要忘了,这种个人的奋斗,需要维持一个以等级制的剥削社会为前提,最终也必然为维护这个等级社会架构而服务。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对这种向上爬的理想应该持批判态度,取而代之的应当是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但读书为了做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旧观念,则不足为法。


由此,我想到了年初爆火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精神。
一查:西南民大微学工一篇【用《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五大热血精神,开启你的高燃新学期!】
“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燃爆影院全场的台词,不仅是哪吒的怒吼,更是每个奋斗者的宣言。新学期即将来临,你是否还在为拖延、迷茫、压力而焦虑?一部国漫《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结如下五点:
1 《哪吒2》:视觉与文化的盛宴(玩中学,润物细无声)
2神话照进现实,成长需要“哪吒精神”(若前方无路,我就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这乾坤)
3科技与文化齐飞:青年成长的“双翼”(科技赋能,文化自信)
4凝聚力:从“孤胆英雄”到“团队共生”(团队协作,社会包容与共同体意识)
5目标意识:在“天劫”中寻找方向(抗挫力与长期主义,目标与责任的平衡)
但愿,在各自修炼的路上,大家伙能都悟出点什么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