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春节刚过,朋友圈又被一群“鸡娃”家长刷屏了。有的晒孩子寒假完成了多少套试卷,有的炫耀孩子钢琴考级过了十级,还有的分享孩子参加了国际数学竞赛的“辉煌战绩”。另一边,一些“放养”家长则淡定地晒着全家出游的照片,配文:“快乐童年,比什么都重要。”

“鸡娃”还是“放养”?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似乎从未停止。到底哪种方式更适合孩子?家庭教育的天平,该如何找到平衡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 “鸡娃”VS“放养”: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鸡娃”家长们坚信,孩子的未来是拼出来的。他们像“教育投资人”一样,把时间、金钱和精力全部押注在孩子的学业和才艺上。从早教班到奥数课,从钢琴考级到英语演讲,孩子的日程表比CEO还满。

然而,“鸡娃”的背后,是孩子的疲惫和家长的焦虑。有孩子抱怨:“我连做梦都在做题。”也有家长无奈:“不鸡娃,难道眼睁睁看着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另一边,“放养”家长们则主张“快乐教育”。他们相信,孩子的天性需要自由发展,过早的压力会扼杀创造力。于是,他们给孩子更多玩耍的时间,甚至选择“ homeschooling”(在家教育),让孩子远离传统学校的竞争。
但“放养”也有风险。有家长发现,孩子在学习上逐渐落后,甚至养成了懒散的习惯。一位“放养”妈妈坦言:“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样样精通,我心里也打鼓。”

“鸡娃”和“放养”,看似对立,实则都是家长对教育的极端化选择。而真正的教育,或许应该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
二、 教育的本质:是“浇灌”还是“点燃”?有人说,教育就像浇花,家长需要不断“浇水施肥”,孩子才能茁壮成长。也有人说,教育更像点燃一把火,家长的任务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们自己燃烧。
事实上,教育的本质既不是单纯的“浇灌”,也不是完全的“点燃”,而是两者的结合。
以芬兰教育为例,这个被誉为“全球教育第一”的国家,既重视孩子的学术能力,也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幸福感。芬兰的孩子没有繁重的作业,却有大量的时间用于阅读、运动和艺术活动。他们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而不是被压力压垮。
反观我们的家庭教育,很多家长要么过度干预,要么完全放任。其实,真

正的教育应该是“有边界的自由”。家长需要为孩子设定基本的目标和规则,但同时也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选择。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家长可以鼓励他参加兴趣班,但不必强迫他成为画家;孩子数学成绩一般,家长可以帮助他找到学习方法,但不必要求他每次都考满分。
三、 找到平衡点:家庭教育的三把“金钥匙”如何在“鸡娃”和“放养”之间找到平衡?这里有三把“金钥匙”,或许能帮到你。
1. 了解孩子的“天赋地图”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擅长逻辑思维,有的富有艺术天赋,有的则拥有超强的社交能力。家长需要做的,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发现孩子的天赋,并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成长环境。比如,如果孩子对音乐感兴趣,可以让他学习乐器;如果孩子喜欢动手,可以带他参加科学实验活动。

2. 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家长可以通过设定小目标、给予正向反馈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时,不要只说“你真棒”,而是具体指出他的进步:“你这次的字写得更工整了,妈妈为你骄傲!”

3. 做孩子的“成长伙伴”
家庭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家长需要放下“权威”的姿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比如,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或者陪他阅读一本有趣的书。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仅能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能增进亲子关系。
“鸡娃”还是“放养”?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家庭也有不同的教育理念。但无论如何,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完美小孩”,而是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盲目跟风,也不是完全放任,而是在“鸡娃”和“放养”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毕竟,教育的真谛,是让孩子在爱与自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那么,你是“鸡娃”派还是“放养”派?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