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为何要迁都,揭秘迁都背后都有哪些考量?

青衫弹史 2021-11-11 09:05:31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局势在以联合国为主的多边组织的维系下,总体趋于稳定,和平与发展才是时代主流,虽然偶有诸如冷战这样大规模集团对抗、以及诸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等等局部热战,但是仍旧没有改变和平的时代浪潮。

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正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动乱不是没有,大多数国家还是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一个和平的年代,为何有些国家要迁都呢?

首都是一个国家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作为首都的城市一般拥有强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力量作为底蕴,非如此不能镇压全国。一个国家想要迁都,不仅仅是将政府机构迁到一个新地方,相对应的配套设施、军事力量、国防军工、乃至经济中心都需要作出安排,一招不慎,甚至可能动摇国本,引发国家动荡,轻则发展受阻,重则对立分裂。

那为什么和平年代要迁都,揭秘迁都背后都有哪些考量?朋友好,本文由青衫弹史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谢谢合作,喜欢的朋友,麻烦动动小手指,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哦~

埃及新首都效果图

想要弄明白上述问题,我们先搞清楚另外一个问题,二战之后,都有哪些国家迁都了?迁都对于这些国家而言,是成功了还是失败?

二战之后,迁都的国家有20多个,之所以迁都官方给出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总的来说分为如下三大因素,国家安全战略考虑、经济发展考虑、民族融合或历史原因等。

首先第一条:国家安全战略考虑。

首都的国防安全,是一个国家防御体系的重中之重,这里汇聚着一个国家最为顶尖的人才队伍、最为精干的军事力量,古往今来,任何国家的首都被攻破,对于一国的实力、人心的打击都是重大的。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某些国家在建国之初选定的首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周边国际环境变迁,不再安全可靠,此时迁都无疑是明智的决定。

二战之后,处于国家安全战略考量因素而迁都的国家之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巴基斯坦迁都伊斯兰堡、缅甸迁都内比都、坦桑尼亚迁都多多马等。这其中坦桑尼亚迁都多多买不够彻底,原来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仍保留着诸多政府机构,在国民心中拥有绝对的地位,缅甸迁都内比都发生于2005年,目前时间还较短,尚且无法评测出此次迁都是否真的成功。唯一能够下盖棺定论的是巴基斯坦迁都伊斯兰堡的行动,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迁都!

伊斯兰堡

巴基斯坦建国之初,把首都定为卡拉奇。卡拉奇地处巴基斯坦南部,位于印度河三角洲的西北部,南临阿拉伯海, 东北距首都伊斯兰堡1500千米。城区总面积为3527平方千米,是巴基斯坦的最大海港城市和最大城市,经济中心与信德省省会,西北接俾路支省,东北连旁遮普省。

卡拉奇的兴起源于英国殖民入侵,1839年英国殖民者在武力占领卡拉奇,随后开始对港口进行了建设,卡拉奇的命运随之发生改变,迅速从一个渔村发展成为亚洲地区一座重要的港口城市,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之后,卡拉奇成为经苏伊士运河出红海后的第一大港,是英国人经略南亚大陆的重要支点。

卡拉奇的地理位置

卡拉奇作为巴基斯坦的首都最大的问题在于,离印度太近,离巴基斯坦内陆地区太远,特别是巴基斯坦的海上军事力量远远不及巴基斯坦的情况下,首都处于印度洋沿岸,无疑是将自身最柔软的腹部暴露在敌人的炮口之下,想象就不寒而栗。

1959年巴基斯坦政府决议建立新首都,要知道此时距离巴基斯坦建国不过短短9年的时间,新首都的位置选在了巴基斯坦中部城市,伊斯兰堡,距离克什米尔地区最短距离仅有50公里,临近印巴冲突地段,一股天子守国门的悲壮感扑面而来。

1960年伊斯兰堡开始兴建,1965年巴基斯坦把首都从南部沿海的卡拉奇临时迁至拉瓦尔品第,1967年正式迁都至伊斯兰堡,1970年伊斯兰堡基本建成。纵观这50年的历史来看,巴基斯坦迁都非常成功,不仅仅保住了克什米尔,更是为中巴经济走廊奠定了基础。

首先第二条:经济发展考虑。

随着城市化浪潮的深入,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变得臃肿不堪,新的规划难以展开,城市的发展迟迟得不到提升,对于承担首都职能的城市而言,一般来说也会是一个国家数一数二的中心城市,首都城市发展停滞,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既是损失也是风险。

二战之后,出于经济发展考虑而迁都的国家,影响力比较大的有巴西迁都巴西利亚、尼日利亚从拉各斯迁都阿布贾等等,这其中也包括如今正在进行迁都的埃及政府。

巴西原首都里约热内卢,也有着浓厚的殖民背景,1502年葡萄牙探险家发现此地,随后成为西方殖民者走私巴西木材的大本营,并且在西方列强的经营下一跃成为南美地区屈指可数的大城市。时间来到20世纪60年代,里约热内卢已经发展了数百年,城市臃肿不堪,无法适应现代化发展,于是巴西政府选择在巴西中部地区巴西戈亚斯高原上新建新首都,并且于1960年完成迁都工作,起名为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建成后,给巴西带来了40年的红利,经济一直高速发展,创造了奇迹。巴西历史上,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南富北穷。巴西迁都,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避免原首都里约热内卢过度城市化,开发巴西内陆,推动巴西高原地区发展,可谓是一举多得!

巴西利亚

最后一条:民族融合或历史原因等考虑。

2000年,哈萨克斯坦将首都阿拉木图迁往北部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迁都主要出于平衡民族矛盾考虑,转北方人口劣势更好地发展北部地区,增强控制能力,防止民族主义、分裂主义势力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与独联体各国的联系,缓和民族矛盾。1990年东德西德统一,德国政府也从波恩迁往柏林,这是在历史因素主导下的迁都。

除此之外,二战之外迁都的国家还包括,2009年玻利维亚将首都拉巴斯迁往苏克雷,1976年菲律宾迁都马尼拉,1949年印度尼西亚首都从日惹迁往雅加达,毛里塔尼亚1957年将首都圣路易迁往努瓦克肖特,塞内加尔1985年将首都圣路易迁往达喀尔,科特迪瓦1983年迁都亚穆苏克罗,乌干达1964年将首都恩德培迁都坎帕拉,刚果1958年将首都黑角迁都布拉柴维尔,马拉维1975年从松巴迁都利隆圭,等等。

当然,除了上述已经付诸行动的国家之外,还有不少国家也有着迁都的呼声,如韩国犹犹豫豫地计划迁都世宗大王市,马来西亚计划迁往布特拉贾亚,阿根廷计划迁都别德马等等。

德国统一庆祝

首都城市臃肿问题始终困扰着诸多的国家,或是建设卫星城市,或是扩大城市区划,或是迁都他处等等方式不一而足,正所谓不破不立,破而后立,迁往新都在一片白纸上科学建设或许不失为一种办法。

那么,从二战后诸多国家的迁都上,我们能够从中能够得到怎样的思考?我的思考是海权衰落与陆权崛起。

海洋与陆地

二战之后,但凡有着殖民地历史的国家进行迁都,大方向上都是从海港城市前往内陆城市,诸如巴西、巴基斯坦、坦桑尼亚、尼日尼亚等等。

西方殖民者踏浪乘船而来,用坚船利炮打开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家的国门,非洲大地、亚洲诸国、北美、拉美等地纷纷沦陷于西方列强之手,成为一个又一个殖民地,除了亚洲国家能够组织起相对有效的抵抗外,非洲大陆、拉美等地完全是任由这些西方列强随意揉捏。

请问如此情况下,作为西方殖民者的你,会怎样建设这些殖民地呢?当然是选择靠近海岸,最方便的交通运输,最廉价的建城,也是西方殖民者最容易控制的地方,他们的军舰海船可以随意抵达该处,进攻与退守,进退存乎一心,这是海权殖民时代留下的印记。

将首都从海洋沿岸城市迁往内陆,既可以剥离这种殖民烙印,也可以借助陆地优势抵消西方列强所拥有的海权优势,本质上就是新兴国家用陆权优势对冲西方老牌列强国家的海权优势,无奈之下的明智之举!

那为什么说这其中蕴藏着一丝陆权崛起的味道呢?新首都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这些资源的堆积下对于内陆城市群而言无疑是一种利好,对于陆权的提升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当然目前有魄力迁都的国家毕竟还不多,尚未形成这种趋势,只能说蕴藏着一丝陆权崛起的味道。

或许多年之后,再来看,这种蛛丝马迹,往往又是一个时代大势来临的一种反馈。

本文由青衫弹史原创,全文3300字,感谢您的阅读,未得允许,不得转载,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哦~,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荣幸~ 本文图源网络,侵删!

点赞收藏、关注赞赏,鞠躬感谢!

0 阅读: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