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韩国大法院(最高法院)宣布将就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涉嫌违反《公职选举法》一案召开全员合议庭二次审议。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案件审理进入关键阶段,更因6月3日总统选举的临近而引发政治地震。李在明作为民调领跑者,其参选资格是否会被剥夺,成为韩国政局的最大悬念。
李在明
案件背景:从地方腐败到选举争议
李在明被指控的核心问题围绕其担任城南市市长和京畿道知事期间的言行。检方指控他在2021年总统竞选期间谎称不认识卷入地产腐败案的已故官员金文基,并在国会审查中就柏岘洞土地规划问题作虚假陈述。案件一审时,首尔中央地方法院认定其违反《公职选举法》,判处一年有期徒刑、缓刑两年;但今年3月,首尔高等法院二审推翻原判,宣告其无罪。检方随即上诉至大法院。
司法提速:全员合议庭的深层考量
大法院此次将案件从4人小合议庭移交至全员合议庭(通常由13名大法官组成,本案因回避申请减至12人),并加速审理进度,引发外界猜测:
1. 选举时间线倒逼司法决策
根据韩国《公职选举法》,最高法院需在6月26日前作出终审判决,而总统选举定于6月3日。若判决在选举前出炉,将直接影响李在明的参选资格。法律界人士分析,大法院可能最快于5月初作出裁决,以避免选后争议。
2. 政治与司法的微妙平衡
若李在明当选总统,根据“不受起诉特权”原则,案件可能被中止审理。因此,大法院加速程序或意在避免这一复杂局面,确保司法结论在选举前尘埃落定。
判决结果的双刃剑效应
1. 无罪判决:政治生涯的延续
若大法院维持二审无罪判决,李在明将扫清参选障碍,继续以高民调优势冲击总统职位。
2. 有罪定谳:资格剥夺与政治退场
若终审推翻二审结果,李在明不仅失去国会议员资格,还将被禁止10年内参选公职,其所在的共同民主党也可能因失去核心候选人而陷入被动。
舆论与法律界的争议
1. 加速审理的合理性
部分法律专家质疑,两个月内完成终审过于仓促,可能影响程序公正性;但也有观点认为,案件事实清晰,全员合议庭的权威性能确保裁决公信力。
2. 选举干预的隐忧
反对者批评最高法院的提速带有政治意图,可能通过司法判决间接影响选情。支持者则强调,选举相关案件本就需高效处理,以避免悬而未决的争议。
结语:司法裁决或成选举转折点
李在明案的终审结果,不仅是法律层面的胜负,更可能重塑韩国政坛格局。无论判决如何,大法院的选择都将被置于“司法独立”与“政治影响”的双重审视下。对于选民而言,这一事件凸显了韩国民主制度中权力制衡的复杂性,也为6月的总统选举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