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为了给原子弹提供关键的核燃料,中央批准在兰州西郊建立504厂专门生产浓缩铀。经过科学家的废寝忘食的研究,终于在1964年成功生产出了第一批浓缩铀产品,使我国的原子弹计划更进一步。消息传到中央后,毛主席专门派遣邓公到504厂慰问工作人员。在504厂,邓公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惊讶地询问对方:“你怎么在这里”?让邓公感到惊讶的正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承书院士。

王承书,祖籍湖北武昌,1912年6月26日出生于上海的一户书香世家,因排行老二被称为“王二小姐”。王父不仅是晚清的进士,还曾留学日本,因此思想比较开放,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力排众议将王承书送入了小学读书。作为少数接受接受新知识教育的女性,王承书无疑是众人眼中的异类,备受排挤。然而这些却并未打倒王承书,反而让她更加坚强,更加努力,立志要让众人看到女性的力量。
王承书虽然是女性,但却极其有理工天赋,数理化的成绩十分优秀。哪怕因病休学2年,王承书还是在1930年凭借优异的成绩被燕京大学物理系录取,是班级中唯一一个女生。本科毕业后继续以第一名的成绩在该校攻读硕士研究生,193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王承书跟随许多师生南下,辗转南京、武汉等多地。由于国内混乱的环境不适合进行科学研究,王承书便向美国的密歇根大学提交留学申请。

1941年8月,拿到录取通知书的王承书远渡重洋到密西根大学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1944年毕业后继续留在该校从事博士后工作。王承书虽然身在美国,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祖国,她当初选择出国留学的目的就是希望将来能够用自己的所学振兴祖国。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远在大洋彼岸的王承书也通过广播得知了这个消息,她和许多爱国科学家一样迫切渴望回到祖国,参加国家建设。
然而王承书作为顶尖的物理学家,美国是不愿意放这样的人才回国的。她的回国之路和钱学森、郭永怀等人一样遭到了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不但被限制出境,还受到特务监视。再加上那时的王承书刚刚怀孕,不宜远行,她便将自己的研究资料等分成300多个包裹先行寄送回国,她本人则留下来继续等待时机。1956年,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王承书和家人辗转香港等地终于回到了这个魂牵梦萦的国家。

回国后,王承书成为了北京大学的教授,为祖国培养更多的物理人才。但就在1958年,王承书接到了钱三强的邀请,希望她能够转变方向,从事核聚变的研究工作。王承书虽然是物理学家,研究方向却是空气动力学。研究核聚变,意味着要从零时开始,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抉择。但王承书想到别人可以,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国家正是需要自己的时候,就义无反顾的接受。在她的努力下,我国核聚变的许多研究空白都得到了填补。
1961年,由于浓缩铀的研究工作进度缓慢,钱伟长再次找到了王承书。听到国家有难处,49岁的王承书再次挺身而出,告别家人,独自来到了504厂,成为了厂里的唯一一位女科学家。浓缩铀是原子弹成败的关键,属于国家的高度机密,王承书不得不隐姓埋名,就连她的丈夫都不知道她的工作和去向,和许多科学家一样成为国家的无名英雄。

在王承书的带领下,我们的科学家们经过一次次实验,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终于提取出了高浓缩铀,为我国原子弹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64年春,邓公作为代表来向504厂向一线科学家们表示祝贺,没想到在这里见到了工人打扮的王承书。二人上次相见是在1959年的全国群英会上,邓公还亲切和她打招呼。此后没多久,王承书就音讯全无,好像凭空消失了一般,直到此时,邓公才知道王承书消失背后的牺牲。
在王承书实验成功没多久,罗布泊就传出了一声巨响,中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原子弹。此后,52岁的王承书拒绝了钱伟长提出的让她回归家庭的好意,继续深耕在504厂,为国家的国防科技默默奉献,直到30多年后她所做的一切才被世人所熟知。她同为物理学家的丈夫张文裕一直在背后支持妻子的工作,同时还为我国的高能物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4年6月18日,82岁的王承书因病在北京逝世,她的一生正如她的信中所写一样:为了国家奋斗到底。当年王承书在美国已经是名利双收,甚至还可能冲击诺贝尔奖,但她为了这个千疮百孔的祖国放弃了美国优渥的生活,成为我国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她的精神将永远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