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上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形象。
然而这位领导却在他12年的仕途生涯中,180多次伸手“拿”了别人400多万元,平均一天的“外快”就超过他一个月的工资。
最终,他积极塑造的正面、廉洁的形象轰然倒塌,成为令人唾弃的腐败分子,此人正是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周航。
周航出生在杭州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部队复员归来后被分配到了杭州重型机械厂担任普通电工。

他先后担任厂办秘书、车间党支部副书记、省机械局干部、省计经委工业办副主任、办公室主任、省计经委委员兼工业办主任,再到省政府副秘书长。
一直坐到省医药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省药品监督局局长、党组书记的位置上来。
30余年,从一名普通工人到厅级干部,我们相信这一切与周航的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
周航曾经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生活节俭,工作勤恳。
从担任领导干部开始,他一直有个习惯:除了刮风下雨,每日都坚持骑着自行车上班。
他家的面积也不大,住的小区也谈不上高档,完全和厅官的身份不符。
而且他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10点、11点,被誉为“厅官劳模”。

第二个印象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在大会小会上,周航言必讲廉政。他曾痛心疾首地说:“少数干部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搞得家破人亡,你们要引以为戒。”
在省药监局任上,周航掀起了招投标和药品认证领域反腐风暴,查处了不少收受贿赂,违规给药企开绿灯干部。
一时间,周航也被不少人誉为“周青天”、“药监包公”。
就工作成绩和表现来看,周航绝对称得上是个“好官”。但是,随着地位的上升,周航的人生观渐渐开始扭曲变形,思想开始岀现动摇。
对自己文化水平耿耿于怀的周航,认为自己已经54岁了,升迁已经是没有希望了,若是再不抓紧为自己谋取点“养老金”,等到自己退休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于是潜伏在周航心底的贪欲开始复苏,他决定牢牢抓住自己在任的机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点钱财实惠。
因此,他把一个个有求于他的人,看成了“财神”,不分身份高低,一概“热情对待”,但对自家的“穷亲戚”,他却怕“费力不得好”从来不帮忙。
久而久之,他一方面赢得了“没架子”、“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的“好名声”,另一方面却从中获益匪浅。
第一次受贿
说起周航的腐败,就不得不提他的第一次受贿经历。
那是1989年春节,挂靠在东阳某建筑公司的包工头王某在相继承包建造了省计经委的两幢宿舍后,又想通过时任省计经委办公室主任周航得到第三幢宿舍楼的承包权。

于是王某敲开了周航的家门。寒暄了几句,王某便直奔主题,掏出早已准备好的5000元钱说是给周航拜年。
周航起初死活不肯收,当王某告诉他“这既不是国家的也不是集体的,而是自己承包工程赚来的钱,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时,周航推出去的双手开始软下来了。
怀着一份不安的心情将钱放入大衣口袋。
送客出门后,他急急躲到屋里一遍遍数起这一沓钱来。
上世纪80年代末,5000元的数目并不算小,相当于当时周航九个月的工资。
那是周航第一次见识到了权力和金钱的关系,从此周航那颗贪欲的种子便开始悄悄地生根发芽了。

周航至今仍记忆犹新,不敢忘记这第一次,因为这也是令他后悔终身的第一次。虽然只有5000元,但对周航的“杀伤力”却是致命的。
白天不做亏心事,夜晚不怕鬼敲门。第一次收了别人钱后,周航心里总是提心吊胆,生怕被人发现。
心虚的他白天上班总感觉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自己看,晚上睡觉也是噩梦缠身。
然而一周过去了,一切依然是风平浪静,周航心中那块石头总算落地。
而尝到甜头的周航,内心的贪欲之门终于完全打开了,他侥幸地认为只要不说,就没有人会发现。
同时他也渐渐悟出了受贿之道:帮人家办事,既可博得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名声,又可以得到一笔笔可观的“感谢费”,可谓“名利双收”。

与富商结为同盟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官员一旦原则失守,身边就会常有络绎不绝的富商伴其左右。他们用尽手段想让这些官员成为他们创造利益的“保护伞”。
而官员一旦抵挡不住富商为其准备的金钱、女色等贿赂,就会一步步走进权钱交易的陷阱里葬身其中。
周航便是其中一位。
在向周航“进贡”的56个行贿者当中,浙江一建集团公司(简称:浙一建公司)三分公司项目经理叶旭明无疑是“第一大户”。
从1997年到2001年,叶旭明先后12次送给周航80万人民币、3.8万美元,还免费为周航造了一幢价值18万余元的房子。

商人从不做赔本的买卖,叶旭明当然也不例外,他花在周航身上的钱,就等于买断了周航手里的权,而这权力会带来更多的价值。
在叶旭明大方“进贡”之下,二人感情飞速上升,一度以铁哥们儿相称。
1999年10月,浙江省医药监督管理局下属的浙江医药技术学校准备从宁波市内迁至鄞县中心区,迁校工程计划总投入资金1.2亿元。
担任学校迁址筹备组组长的周航顿时感到发财的大好机会来了。
在迁址工程招投标前的筹备会议上,周航极力推荐叶旭明挂靠的浙一建公司。
他提出的“充分理由”是:叶旭明“不会乱来”,不会出现“房子起来了,干部下去了”的后果,并称这样做也是为了“保护干部”。

事实上,在浙江省药监局决定将浙江医药职业学校进行迁址扩建时,周航早已收受了叶旭明所送的40万元人民币与2万多美金。
收人钱财,替人消灾。招标中,有七个单位参加竞标而综合评分对浙一建公司不利的情况下,周航紧急“叫停”。
他亲自出马做有关领导的工作,要求他们给县招投办有关人员打招呼,将一期工程交给浙一建公司做,并说:
“如果不给该公司做,说明鄞县的投资环境不好,省药监局将另找地址迁建”。
在周航的坚持下,浙一建公司终于拿到了该校迁址一期工程这块“肥肉”。

2000年初,周航又向医药学校负责基建的领导提出要求,要他们主动去做县招投办的工作,让叶旭明续接二期工程。
在周航的不断“督促”下,叶旭明再次如愿以偿。此项工程让叶旭明赚得盆满钵满,发财的同时,他自然不会忘记周航,他又先后6次送给周航共计人民币40万元,美金1.4万元。
因为各级官员手中掌控着资源权力,而资本的拥有者奢望能走捷径、绕近路,享受、占有更多的资源来实现扩张。
叶旭明就是这样的心理,他利用周航的贪婪千方百计钻入他的交友圈,用明的、暗的“公关”手段将其拉下水、打湿脚,结为利益同盟,各取所需。
沉迷在金钱旋涡的周航,明知叶旭明大方的背后必定有所企图,然而理智最终败给了私欲,任由贪婪侵蚀内心,愚蠢地走上不归之路。

乐于助人大发横财
受贿的过程中,周航完全展示出了为人随和、没有“官架子”的“好官”形象,他的“热心”也令人叹为观止,几乎到了有求必应的程度。
不论小事大事、也不论是否是他职权之内的事、更不论是否合法,他都会放下“架子”和自尊,使出浑身解数,四处活动、打招呼。
在金钱面前,周航再大的忙也肯帮,再多的钱也敢收。如此“热心”,各路请托人自然纷至沓来。
1994年,以前的同事张华(化名)回到杭州后,来到周航家中。除了老同事见面叙叙旧之外,主要还是请大权在握的周航指点一下“投资方向”。
当时周航正在抓浙江公路的“四自工程”建设,就建议他投资公路建设,并推荐他将当时有“浙江十大堵点”之称的金华白龙桥作为重点投资对象。

随后,张华成立了一家交通运输建设股份公司投资建设白龙桥公铁立交桥。
在工程立项报告和收费站等级审批过程中,周航又好好帮了张华一把。
因为按照规定,在省交通厅将项目审核通过后,由周航签字同意,才能报送审批。
既然是张华的事,周航焉有不同意之理?于是,张华的公司红红火火运作起来。
与此同时,1996年到2000年,周航在每个季度末都会如期收到张华的一只装有3000元“顾问费”的信封,5年下来刚好是6万元。
除此之外,张华还送给周航2万元“新房装修赞助费”及5500元美金供他和他儿子出国零用。
像这样类似权钱交易的事不计其数,周航也早已习惯了这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发财的生活。

到省药监局任局长后,周航通过利用药品监督、审批的权力作为敛财手段。
上任之初,他就把主要业务部门如药品注册处、安全监管处等直接抓在手中,为自己直接审批企业GMP认证报告等奠定了“条件”。
周航说:“几乎每个国家局认证组来认证我省企业,我都出面请客吃饭。”
“一方面表示重视这项工作,一方面帮助企业说说话,争取通过认证。而企业一旦获得通过,就以发奖金、感谢等名义给我送钱,我都照收不误,新药报批也是如此。”
周航因为受贿而签发的审批性文件比比皆是,违法审批的企业、项目之多,占了近几年医药行业审批的相当一大部分。
在审批过程中,不少不具备条件的企业,送上钱后就得以通过。在工作程序上,他甚至不遵守机关公文办理程序。

2000年9月,一家药业有限公司的GMP报告,局里已经形成文件,周航本应在办公室签发。
但该公司负责人设法取出发文稿送到正在杭州某饭店开会的周航签发,在饭店大厅里,周航边签文件,边将其送的3000元人民币装进口袋。
而对那些实在无法通过的企业,只要收了钱,周航也会指示下属“指导”一番,使其能获得通过。
在此期间,周航就收受13家药品生产企业负责人为通过GMP认证所送的人民币10多万元、美金5万多元。
这些企业约占浙江省已通过GMP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的六分之一。
周航作为掌管人民用药安全的省药监局局长,为了自己大发横财,竟置人民的生命安全于不顾,无视党纪国法,滥用职权。

这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完全丧失了一名为官者应有的职业道德。
巧用儿子,收取不义之财
看着源源不断“进贡”的贿赂,周航对金钱的追求变得越来越疯狂,他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设法敛财,搬家、儿子出国等都成了他敛财的借口。
周航喜欢搬家,从省计经委到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10多年间,周航一共搬过4次家。
每次搬家,有求于周航的商人们便主动提供“新房装修费”,这也是他受贿来源的一个主要渠道,他收受的260多万人民币有大半岀自于此。
至于自己出国考察和儿子出国读书则更是周航捞取美元的良机。

从儿子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开始,并不缺钱的周航就经常有意在别人面前哭穷,说儿子读大学费用高。
说者有心,听者也有意。一些心知肚明的请托人便借此以“赞助”的名义给周航送钱,仅此一项,儿子4年大学读下来,周航少说净赚5万元。
所以,当1997年7月他儿子大学毕业分配到浙大一家公司工作时,虽说儿子自己挣钱了,但周航却不怎么高兴,最主要原因是“赞助费”没了。
好在儿子参加工作后一门心思想出国读MBA,这使周航又平添了一个赚美元的机会。
1999年8月,“调到”杭州某系统工程公司干了不到3个月,其儿子被省内某大药厂“公派”到肯塔基州立大学攻读MBA。

肯塔基州立大学
当周航儿子要出国的消息迅速在他的“朋友”、下属中传开后,很快就有人自动上门送美金。
浙江省医药管理局下属的某医药保健品公司经理王平(化名)一直对周航帮他承包公司感激不尽,这次更是捷足先登,听到消息的当天下午就赶到周航办公室送来7000美元。
在德清办企业的洪某在接到周航电话后马上到银行里兑换了5000美元匆匆赶到杭州殷勤奉上。浙江一建集团公司项目经理叶旭明更是一下子送了2万美元到周航家里……
即使这样,周航还嫌人家送的不够,又到处让人帮忙“兑换”美元,但从来不曾为此付过人民币。
儿子出国不到半年,“思儿心切”的周航又借故去探望儿子向他人索取了1万多美元。
连儿子回国度假也成了周航从他人手里“赚取”美元的“黄金时期”。

平时,周航更是逢人便说儿子在美国读书如何如何艰苦,于是,那些“反应快的朋友”不时地给周航的美元账户添上一个个新数目。
就这样,儿子出国至周航案发前后不过三年,除了儿子出国时带去1万美元,周航“净进”14万美元。
然而,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披着“好官”外衣的周航,任凭他怎样精心伪装、苦心算计,最终都难逃法律的制裁。
法院审理査明,自1988年2月至2001年10月间,周航先后担任过浙江省计划经济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浙江省医药管理局局长及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等职。
周航利用担任上述职务便利,在工程承包、工作调动、职务提拔等事项上为他人谋取利益。

共收受56人贿赂188次,合计人民币266万余元,美金17万余元。另外还有手表2块、金戒指1枚。
案发后,检察机关依法追缴了全部赃款。
周航主动交代了大部分犯罪事实,并检举提供他人犯罪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
2002年8月9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以受贿罪判处周航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由检察机关扣押的赃款计人民币266.63万元、美金17.07万元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判决一出,周航连连喊冤:“我才拿了300多万,涉案金额不高,死缓太重了!”当庭提出上诉,

贪官受审(图文无关)
2003年2月18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周航上诉,维持原判。
省高院认为: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规定,贪污数额数额特别巨大,并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周航在担任浙江省医药管理局局长及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期间,违规收受药企贿赂,致使大量不符合标准的药品顺利上市,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这完全符合三八三条规定的处无期徒刑或死刑的情节。
笔者感慨:曾经在仕途路上奋发图强的周航绝对称得上是一位好官,然而当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金钱的巨大诱惑时,他内心的思想道德防线崩溃了。

贪官法庭上痛哭(图文无关)
贪欲最终战胜了一切理智,为了金钱,他出卖了权力,从而走向歧途。
一个曾受党教育多年的领导干部就这样被金钱腐蚀了,过去努力几十年得来的功名和成就,因为一时的贪婪而毁于一旦,最终葬送了自己后半生的自由和幸福。
所以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引以为戒,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加强勤政廉政的建设。
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积极行政,以良好的姿态强化政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