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需要强制服兵役:全民皆兵时代,一个县就能拉起两千多个连

大杰啊 2022-12-25 22:14:30

最近在网络上这样一个问题非常火热“为何中国不需要强制服兵役?”这个问题大概来自一个对中国历史不太了解的外国网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极大的疆域,在无数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与近现代的侵略战争中,提供了极大的战略纵深,和庞大的人口支持。

红色政权之所以如同春草一般烧之不尽,除了与广大人民的群众的真切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之外,庞大的人口红利,令得反复的动荡之后,依旧能很快形成一定的力量。

01

民兵制度的出现

在如此的人口红利支持下,如何快速建立起一支,具备较高军事素养的军队,成为了当时的关键,而预备役民兵制度,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民兵作为的正规军的预备与兵源补充,尽管在资源上与正规军是存在差距,但是这个的军事组织,起到了培养新战士的作用才是最为关键之处。

其次庞大的人口以及民兵准入条件的降低,令得在正规军开展大型的战役时,也依旧可以令民兵组织协同作战,极大增强了战力与高效的战略转移。

庞大的人口红利,顺利通过民兵制度,顺利转化成了,具有一定军事素质的战斗人员,又不损害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

这样的制度为后续战略反攻,从防御战到转变成组织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提供了巨量的具有相当军事素质的战士,从而实现了人人皆兵,随便一个县也能召集上千号战士。

02

特殊的服役制度

在解放前,我们的军队的扩张跟其他国家有着天然的区别,这种兵役制是来自于人民的受到根本的压迫,以及国破家亡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

这种兵役制是特别的,它全凭自愿,而且并不存在任何的强迫行为,并且这种参军模式没有明确的酬薪,也没有确定的服役时长。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所有的年满十八岁的男性无论是何种民族、职业等等情况都必须进行服役。

于此情形之中,义务与志愿之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了其主要之兵役结构,而义务之兵甚至占据了超百分之九十。

而且存在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义务兵常常超出了服役的时长,这在一定情况下有效地为优质兵源不足的情况,为相当的技术骨干的留存起到了缓冲的作用。

而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迅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核威慑的高度紧张松懈下来,大规模战役大概率已经不再可能出现。

于是很多国家,开始着眼于军事战备的升级与革新上,极大精简部队的武装数量,其次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和军事水平。

中国同样也不例外,许多国家领导人,都深刻意识到了,在军事竞争与军事战略中的科技发展与升级的巨大力量,

特别是于海湾之战后,其信息与系统之重要性,便为高层所重视并开始转变了战略思想。

为此国家的军队构建与增删出现了重大了战略转型,由开始的准备大规模战役,到慢慢转变到和平的战略升级与储备上来。

掌握高新装备与信息化的战役,首先应当需要的便是高素质人才,故此军队的招募,开始从原来的农村青少年,渐渐转向了各大高校的生源。

而征兵制之所以无法实现,也同近现代中国的屈辱史与解放史有着很大的关系,长期的政治军事的总动员状态,以及军政结合的军队建设有很大关系。

在这种环境下,政党完全掌握着军队的指挥权下,渗透着一种非常浓厚的政治色彩。

如此参军,无论从近现代到而今,依旧是被广泛认可与备受称赞的环境之中,所以从建国前,这种绝对的自愿服役的制度,就这样顺利地延续下来。

这种服役制度,在政治的光环与重点关照之下,一直处于一种相对广泛的社会动员的状态之下,而这种制度既不是传统的募兵制,也不是征兵制而是一种特殊的动员制度。

从建国开始,军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占据的比较高的位置,也享受着特殊的社会认可与广泛的赞誉。

在这种情况之下,积极参军的青年人大有人在,坚定认为这是一项光荣的事业,这样部队也因此掌握了大量优秀的兵源与较为之高素质的人才。

这种建立在奉献与牺牲的政治性质下的服役制度,在青年的踊跃参与,与军队的择优选拔之下得到贯彻。

03

思想的转变

但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同样也在经济的自由发展中发生了改变。

仅凭政治的动员,已经无法保证高素质人才涌入,这种制度也渐渐显露出了,它的缺点与急需改革的需求。

经济金融的迅速增长,令得更多年轻人毅然决然选择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以及选择更好的发展模式。

创业与深造成为了改革开放以来,无数优秀的青年人的共同选择,动员已然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步履维艰。

其中也有则一个问题同样也突显出来,那便是尽管在和平年代下,军人的伤亡率极大降低,但是对于国家的奉献开始从别的侧重之处呈现出来。

军人特点便是要求着信息与行动的相对封闭,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导致,在军人退休之后常常与社会产生巨大的不适应性与差距感。

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创新愈发成为了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拉开差距的重要,甚至关键的因素。

因此对于军队的彻底现代化、信息化、机械化的需求也愈发迫在眉睫,而面对未来的现代化战争,同样是需要着无数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军人。

于此同时,国家的防御重心与军队的改革战略的改变,便是得从削减人员的数量开始,进而不断向着高效率、高科技、高集成、系统化的建设上进行突破。

为此目前中国军人数目急剧下降,从一开始的大裁员之后剩下的六百万,渐渐削减成而今近两百万人。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令人民更多的选择参与服役,并吸引更为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了最为关键且重要的问题。

尽管随着军队数量锐减以及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有利于军队展开人口的筛选,并不需要每个人民都参与到服役之中。

04

结语

参军不同于其他国家,从红色政权的萌芽到发展,都贯彻着非常鲜明且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特征,它不仅仅代表着参与进国家的武装力量中去。

同样也是因为近现代的屈辱史,以及特殊的政治加持而代表着一种高度的责任,一种社会道德的规范,一种文明与思想的体现。

这种在参军过程中,不仅仅肩负起了责任,同样也负担起了,从近现代以来中国军队所代表的军魂与荣誉。

故此征兵制在目前,甚至是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军队也并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引入低素质的兵源,这与新世纪的军队发展是不符合的。

1 阅读:942
评论列表
  • 2022-12-31 09:44

    当兵得符合条件才行,民兵都不一定选得上。

  • 2023-01-02 12:32

    现在呢?我敢说现在全县14-18岁的,100%不会操作任何武器。18岁以上到40岁的,没参过军的,能操作轻武器有一半就不错了

  • 2022-12-31 10:24

    民兵和预备役都只剩下一个名称了

  • 2023-01-02 20:05

    我们县人口总共21万,一千多个连?你来拉个我看看[笑着哭]上到好几百,下到未成形都算呗[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