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4月7日,萧向荣将军给叶帅、周总理写了一封3500多字的信,并请他们将信呈送给毛主席。
信中言语真挚,老骥伏枥。
在末尾处,萧向荣表示,他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将近8年的时间。基于自己长期不能为党工作,心中很是惭愧。
2年后,萧向荣正式接到了任命。他终于有了为党工作的机会了。
可当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妻子余慎时,却得到了“这工作不适合你”的说法。
萧向荣苦中作乐1969年10月,萧向荣接到上级派人传达的通知,说让他到“五七”劳动学校去。
萧向荣未加思索,表示服从。
其实,在这之前,他就已经决心“回乡当农民”了。
这个月的19号,萧向荣简单地收拾了行李,就登上了南下的火车。
2年的奔波,他终于到了河南驻马店地区总参“五七”劳动学校。
萧向荣被分配在五连的一班。
在这里,时年60岁的萧向荣,每日劳作是吃力辛苦的,收工以后,他总是感觉到筋骨酸痛。
但萧向荣没有因此而放弃读书看报。
他不仅阅读一些经典著作,还时常翻阅自己带去的古文诗词。
萧向荣是爱好写诗词的,在战争年代,他曾作了300多首诗词,用来记述革命斗争的艰苦历史。
在“五七”劳动学校的3年中,萧向荣又写了几十首诗词。
这期间,萧向荣以写诗词苦中作乐。那会儿,他有时就给连里的小战士们讲诗。
一位曾和萧向荣住过一个大通铺的小战友,回忆当年的生活时,说道:
“老萧从不多话,注意保健。无论寒暑,每日必用凉水擦身。大家都说,他随时准备毛主席想起他来,叫他回去上班呢。他为人和善,与我处得很好,写了诗,先拿给我学习。”
1972年夏,萧向荣从“五七”劳动学校回到北京治病。期间,有很多的老同志去看望他。
1973年,叶帅接到萧向荣的信后,马上指示总参党委复查萧向荣的问题。
在等待复查结论的3年中,萧向荣的日子过得比较清闲。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和老战友们在谈话中度过。
据统计,萧向荣回北京后,每天都会写日记,凡是来找他的人,他都会把名字记下,每周做一次小结。计算下来,居然有1500多人次。
由此可见,萧向荣的人缘是很不错的。
萧向荣复出,妻子觉得单位不合适他1975年1月,邓小平第二次上台,他在会上讲,要对军队进行整顿。萧向荣得知后,心情很是高兴。
这年2月13日,时任总政治副主任的徐立清来找萧向荣,向他传达军委的通知。
经过研究,军委决定让萧向荣到军事科学院任副政治委员。
徐立清问萧向荣,对这样的工作安排觉得怎么样?
萧向荣当时已经65岁了。他以前大多数时间是和文字打交道,这个年纪去军科院做些研究工作,对他来说也是很合适的。
对此,萧向荣说,完全听从组织的安排。
就在萧向荣准备去军事科学院时,徐立清又过来找他了。徐对他说,对于萧向荣的工作安排,军委首长有了新的考虑。
研究之后,决定让萧向荣任国防科委副政治委员。
原来,前段日子,任国防科委主任的张爱萍将军,向军委首长说,他希望萧向荣能去国防科委,与他一起把科委的那一大摊子的工作抓起来。
徐立清表示,这次是来传达命令,而不是征求意见。
萧向荣很豁达,他表示,自己是个老兵,革命需要自己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他已经10年没为党工作了,现在身体虽然还行,但年龄上来了,一定要在新的岗位上,为党多做些事情。
这年3月,萧向荣恢复了行政5级待遇。去“五七”劳动学校前,萧向荣的待遇降到了行政7级。
2个月后,萧向荣正式的任命书下来了。
话说,老战友张爱萍,是他的老朋友了。两人是同龄人,在总参共同工作了许多年。
当年,一个是副总参谋长,一个是军委副秘书长,都是总参党委成员,工作中彼此了解,合作愉快。
萧向荣相信,他能干好这份新工作。当天,萧向荣就向妻子余慎分享了这件好事。
当余慎听说要在国防科委工作时,她说:“这工作不适合你。”
当萧向荣向她询问原因时,余慎说道:
“你大半辈子在机关与文字打交道,书生味太浓,为人那么善良、正直、质朴。军事科学院是搞军事学术研究的,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单纯,可以发挥你的特长。国防科委管的单位很多,现在还不平静。”
其实,这个问题萧向荣也想过。但他始终绕不过那个原则,坚定地服从组织的安排。
萧向荣表示,革命工作再困难,担子再重,总要有人去干的。
妻子见他的态度如此坚决,便不再说什么了。
萧向荣走马上任不久,便与张爱萍携手开始整顿国防科委。两人以国防科委名义起草了一份决定:
“在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系统重,坚决解散所有的派别组织,最后期限为7月1日,凡继续坚持搞派性活动的人,一律调离国防系统。这个决定上报中央后,经毛泽东批准,以中共中央[1975]14号文件的形式下发。”
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国防科委系统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工作,也获得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支持。
1976年3月23日,萧向荣去世。在他生前,一直关心地国防科委的工作。
1977年3月,张爱萍恢复国防科委主任的职务。
1980年12月,《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张爱萍等同志写得悼念萧向荣的文章。
很多人看过后,都纷纷表示:“这篇文章的标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萧向荣》和内容,真实地反映了萧向荣同志的光辉灿烂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