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期
Hi~大家好,我是南宫敏羚,这期我们继续来看书中的内容。上期我们了解了出轨的十种方式,这期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婚恋关系中的一个核心——信任。
事实上,每个心理咨询师和那些心理自助类图书都会强调通过交流和语言的力量去化解分歧。许多建议都很棒,伴侣们总是机械地模仿正确的词藻,却不能从深刻理解对方的角度出发。
这就像是记住了几句法语,如果你不懂这些句子的意思,还是不会说法语。
当伴侣能够深层次地相互理解,并能将这些理解用亲切的方式相互表达出来,真正的亲密就会从中产生。这种能力就是“情绪协调”。
情绪协调最常见的绊脚石就是双方的感受存在差异,尤其是消极情绪。
作者创造了一个专门的词语来形容一个人对情绪的态度,这个词就是“元情绪”。
“元”是一个反身词,心理学家经常用这个词来描述一个有关事物本身的概念,比如,“元交流”就是指我们怎样交流关于交流的话题。同样,作者想通过“元情绪”表达我们是怎样感受感受的。
有些人可能会藐视感受,认为它不重要。但感受是人类经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你如何否认它们,它们都会出现。
我们知道至少有7种情绪是普遍性的,根植于我们的大脑中:生气、悲伤、恶心、轻视、恐惧、兴趣和愉悦。
元情绪就是个体对自我情绪的觉知、体验、评价、描述与监控的能力。
因为对待感受主要源于童年,作者建立了元情绪访谈,用于评估家长对自己和子女情绪的态度。访问者会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在成长过程中,你能分辨你父亲什么时候在生气吗?这对你有什么影响?你的父母通过什么方式让你知道他们爱你的?”
作者发现访谈档案中的元情绪千差万别,尤其是消极感受。一位父亲认为发火没什么大不了的,而另一个人则相反,有人对他发火,他就会感到被侮辱了。
在这项研究中发现儿童在成长中的两个趋势。
这两个趋势都是基于家长对消极情绪的态度和他们自身童年时期的经历而产生的。
面对不快乐、恐惧和愤怒的儿童,一种家长试图通过转移注意力或者劝告孩子“忘了这件事吧”来改变孩子的感受。这种做法被作者称之为“情绪消除”。
另一种教育方式是“情绪引导”。很遗憾,这样的家长比较少见。情绪指导型的家长把孩子生气、恐惧、悲伤的情绪看作是一种和孩子建立联系的机会,会去帮助孩子理解这些感受。
一项针对三四岁孩子的研究发现,5年之后,指导型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在学业上表现得更好,和同龄人的关系更高,身体更健康,行为问题更少。
当作者谈论婚恋关系中成年人间的情绪协调时,指的其实就是情绪指导。
很多情绪消除型的伴侣都有着良好的出发点,就像情绪消除型家长一样,他们会说:“哦,亲爱的,别伤心,别哭了,高兴点。往好处想。”
一些情绪消除型的伴侣在我们的研究中确实希望他们的伴侣到“一边”去难过。这样的伴侣就面临着严重的元情绪不匹配问题。
书中有一个对话示例,我将放在文末。
这对伴侣最根本的问题是不能通过对应对方的情绪来深化彼此的联系,因此让彼此更加疏远。他们之间缺乏共情力,这使得他们之间的表达充满愤怒和怨恨。在这种情况下,信任是无法维持的。
情绪协调不是背台词,情绪协调增进你对伴侣的理解,以及表达接纳而会支持。学习情绪协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小处开始,无害的日常谈话就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
在排队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人各聊各的,几方交互经常被打断,最后变成无果而终的交谈。人们在交谈中总是无视他人的存在,他们无法倾听、很少提问或者紧跟别人的想法。
著名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将这种现象称为“集体独白”。
在派对上,这种互动平常且无害,但是在长期婚恋关系中,这种经常无视对方的交谈也很平常——然而有害。
很多人认为,有效的交谈必须能表现出对对方的兴趣,实际上,有效的交谈完全就是对对方的兴趣和倾听。协调性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关系中都是有必要的。
这种交流我们需要通过五个步骤来实现:
第一步,将你的感觉说出来。
作者惊奇地发现,在向他寻求帮助的人中,很多人都不能将自己的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的内心正在发生什么,他们无法与伴侣分享自己的感觉。
有一种可以精确定位情绪的很好方法,就是在你思考对自己不同情绪的描述时测量你的生理指标。
杰出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尤金·简德林采用了一种被他称作“聚焦”的方法。当你为寻找恰当的词来形容你的感觉和苦思冥想时,他会建议你试用每一个想到的词,这时他会在一旁观察你的各项生理反应。
当你身体放松时,你就很可能找到了那个正确地描述你情绪的词。
如果你使用简德林的聚焦技巧,一段时间后,你描述自己感受的能力可能会提高。
在此,作者列出了一个词汇表,我将放在文末。
第二步,提出开放式问题。
避免问伴侣那种你用一个词“是”或者“不是”就能应付的问题。要换一种需用更深刻的答案才能回应的提问方式。
不要问:“今天工作还顺利吧?”
而要问:“今天工作怎么样?”
这项技巧不仅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也适合探讨重要话题的时候。
“你感到烦躁吗?”也许引不出下文,但是“你看起来有点烦躁,发生了什么?”就会鼓励谈话继续进行下去。
第三步,加深你们的联系。
你的伴侣回答了一个问题后,用你自己的语言把你刚才听到的话再复述一遍。你的描述不能做到100%准确也没关系,但是不要假设或者扭曲原意。
当你把伴侣的想法和感受用一种表示出你感同身受的方式反馈进去,你就会鼓励TA进一步敞开心扉。
第四步,表达你的热情和同情。
当你的伴侣烦躁不安时,不管这件事是鸡毛蒜皮还是事关重大,你都要站在TA这边。
让其他人讲理去,你要做的就是让你爱的人知道你站在TA这一边。你能理解和接受TA的情绪,并认为这些情绪是正当的——因为所有的情绪都是正当的。
尽管你可能忍不住,但也不要在走完这四步之前说出你的个人观点和解决方法。
理解必须先于建议。
说出自己的感受,用促进信任的方式交谈,成为伴侣的战友而不是军师。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你们的日常互动中,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彼此之间又增进了了解。
不管你是多么渴望和伴侣“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你总会遇到一些令你怒火中烧的小事——比如一个遥控器引发的争论。
现实生活永远不像童话故事里写得那么美好,这就是为什么随时注意缓和氛围是多么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养成在滑动门时刻“面向”伴侣的习惯。
养成在滑动门时刻“面向”伴侣的习惯很有用。一项针对新婚夫妇的研究显示,在爱情实验室中86%的时间“面向”伴侣的夫妻,6年后仍然会保持婚姻关系;而只有33%的时间“面向”伴侣的夫妻,最终都离婚了。
这些统计数据向我们传达了绝妙的信息,让我们看到改善关系的绝佳机遇:如果发生了小意外,你只需在谈话里增加一点技巧,就能阻止大量悲剧发生。
与“面向伴侣”截然相反的是“背向伴侣”。它可以仅凭一个小波折就摧毁一段感情,要想挽回局面,只有进行特别的干涉。
这种破坏性的交流会造成作者的同事苏珊·约翰逊博士称为“依赖伤害”的后果:这是一种极其伤人的行为,会让伴侣深受伤害,失去安全感。
依赖伤害会摧毁伴侣间的隐形契约——这是相濡以沫、共历患难之情。隐形契约或依赖的源头,是我们在童年时期依赖的对象,通常是父母身上感受到的爱意。
然而,对大多数夫妻来说,要经历许多这类事物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让你悔不当初的事件,才会使婚姻陷入泥沼。所以,在那以前,人们其实有大把扭转局面的机会。
有时伴侣的请求很不起眼,看起来甚至无关紧要,比如:“你能去看看谁在门口吗?”、“我们什么时候动身?”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仍然值得重视。
如果伴侣的小请求都会被你忽视,TA就不会走上作者所谓的“邀请阶梯”,为更重要的事——比如情感支持——向你寻求帮助。
并非所有的请求都需要人开口诉说,或者本身十分明确。比如妻子正在铺床,她可能会叫丈夫来帮忙换枕套,也可能只是在他路过时叹口气。
作者整理出了一些简单的请求,这些请求虽小,却会带来滑动门时刻。请注意,这份列表中提到的只是一些比较简单的请求——如果你能辨认出它们,就能轻松处理。
这个请求列表我将放在文末。
一旦你意识到伴侣实际上是在向你发出请求,下一步当然就是“面向”TA做出回应。
很多时候,你在滑动门时刻没能做出正确的反应,但如果你认识到问题所在,就能对其进行修复,从而避免会发生让你后悔的事。
下面有两种修复方法,你也能轻松掌握它们。
第一种是认知修复, 这类修复方法的重点在于鼓励伴侣进行理性思考,从而减轻压力。
定义争议点:“你觉得我把没油的车扔给你去加油不公平。但是我的想法是,你不必为此生气,毕竟你的空闲时间比我多。我们来好好谈谈吧!”
寻求信任:指出你最近做的一件满足你伴侣期望的事情。“上周我确实记得给车加油了,正如你希望的那样。”
互相协商:通过合作找到公允的处理方法。“我们可以轮流去加油。”
保卫底线:警告你的伴侣,让TA在某个特定问题上不要胡搅蛮缠。“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把问题扯到谁更经常用车上。因为那是另一个问题。它只会让我更生气。”
监控事态:留意争吵的动向。如果氛围变得十分紧张,要表示出来。“我快被惹火了”、“哎呀,我们要吵得不可开交了”。
引导方向:“告诉我,咱们该谈点什么才能让事态好转?”
适时停止:如果争论已经变得有百害而无一利,试着踩刹车。
第二种是感情修复,这一修复方法比前一种更为有效。它们让你理解并体会伴侣的感受,安抚伴侣,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平复剑拔弩张的气氛。
表达赞同:在某种程度上同意伴侣的意见。你可以在提出自己观点之后这样做,或者干脆来个180度大转弯。“好啦。如果我看到油箱快空了,我会在回家路上加油的。”
提出疑问:就伴侣的感受或者观点提出疑问。“请帮我理清思路。是不是在你看来,我是故意不去加油的?”
表达爱意:通过行为、表情或在口头上表达出关心和爱护。
转移话题:有意地将话题转移到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情上常常很有效。
做出承诺:同意今后改善。“从现在开始,我会更注重你这方面的感受。”
表现幽默:警告!要有幽默感,但不能表达批判和歧视,也不能以此来贬低伴侣的观点——如果你这样做了,很可能不但不会修复你们的关系,还会事与愿违。
坦言自我:坦言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觉得我已经做了太多事,我应该不用负责给汽车加油了吧。不然我觉得自己太吃亏了。”
承担责任:承认这是自己的失误。“我没有注意到这么做会影响到你。”
表达理解:让对方知道你有共情的能力。“我明白你的感受。我知道你认为你的负担太重,而我的所为不但没有帮你减轻负担,反而还让它加重了。”
强调“我们”:指出你们相似之处,以此来肯定婚姻、强调关系。“你看,至少我们还能把这件事摊开来讨论,而不是干生闷气。”
我们会没事的:伴侣以此确定彼此关系将会和睦如常,就算这次争吵没能让他们达成共识。
如果你学会运用这些修复方法,就能避免很多冲突,你的伴侣也能更了解彼此的需要。但请不要因此产生错误的想法,认为这些修复方法可以帮你解决婚姻中的一切问题。
好了!本期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文中提到了一些简单的婚姻自我感受以及修复方法,这些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做出大量的练习,文中提到的内容我将放在关键词回复上,本期的关键词是“爱的博弈116”。
内容已经整理好了,但因为篇幅有限所以选择用关键词来发布,回复关键词将会获得文中提到的全部内容。
这里是南宫读书会,我是南宫敏羚,关注我,和我一起开启阅读之旅,每天进步10%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