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人民劳动习俗拉山放排,都有不成文的规定,家家户户都去遵守

银子体育 2019-01-01 21:56:55

大家好,我是小编亮哥哥聊娱乐,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侗族的一种劳动风习拉山放排。

广西三江侗自治县盛产杉木、楠竹,过去曾有“砍不完的榕江木,放不完的浔江竹”的俗语。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了经验教训,从砍木、拉山到放排,定出了许多引人注意的不成文的规定,形成了当地的风习。

砍木拉山,是一种比较艰险的活动,如果搞不好,会出事故,轻者木头被卡住,事倍功半,重者则会压伤、压死人。因此,人们小心翼翼,周密计划,订出了许多规定,使人们在行动中严肃谨慎。出发时,给扛木杠和背钉牛的人走在头,钉牛绳不能捆在身上,要扛在肩上或背在背上。走到山脚,先用抬木的木杠打三下,然后才上山。到伐木处,等领头者先砍三斧,然后大家才动斧砍树。这些禁忌虽属迷信,但是,这些活动能使伐木者的思想集中,如老人的提醒,同伴互相告诫,都是为了安全生产。又如由一人动斧先砍,是由有砍伐经验的长者,作砍树定向的示范动作,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是林业生产上的合理规定。

“开田树让土,拉山田让路”,“大木去不得,小树砍一百",这是不成文的“侗条苗理”,过去,在山林边的田,需要扩大面积,或者树木遮住田里阳光,允许田主砍去田边的树木。在拉山放排时,逢山要开路,逢田要过田,逢沟要架厢,搞成一条直道,难免要踩坏一些庄稼,毁坏一些树木,但山主和田主都不能阻拦。在为木材商人拉放木头时,,还有一条规定,就是老板不能到现场。因为老板在现场,雇工巴想紧张,容易断木头出事故。所以,老板一概回避,雇工们能较自由地放运,能有较多的休息机会,这大概也是雇工和老阪作斗争的一种方式吧!

在拉山过程中,如果抬木头的木杠或钉牛绳子断了,不要讲断,只讲“干”了。从工棚出去干活叫“放牛”,收工讲“关牛”。抬大根木头上山和过厢,多的有五、六十人,这种集体劳动,最重要的要靠同心协力和严肃的劳动纪律。如头杠和尾杠是两人绐一杠,带头和摆尾是关键。尤其是尾杠在转弯时起到掌舵定向的作用。为了统一步调,有时专人领唱号子,但经常是由尾杠的人领唱这样的号子:“嗨佐罗啊一一一嗬,木头过厢靠大家哩,嗨佐罗啊一一嗬,木头上山靠头杠哩,嗨佐罗,嗨佐罗,大家同心协力干,翻山越岭保平安哩,嗨佐罗啊一一嗬”。抬尾杠的唱一句,大家跟着唱一句,随着劳动号子的节奏来调整步伐,统一意志,鼓舞劳动热情。所以抬尾杠的,实际是砍木拉山活动的领头者。大家都要听从他指挥,进山由他先开言,砍树由他先动斧,拉木头由他发号令。这种在劳动中养成的尊长谦让、团结互助的精神,成为侗族人民的美德。

木材拉到大河边,就要扎木排放运。放排人尤其是师傅,不但要熟悉水性,而且要懂扎排技术。大河中的木排,以里程长短分排的类型大小。有柳州排、梧州排、广州排。柳州排一般每张长约五、六丈,宽约两、三丈。放到广东的排,珠江下游,河宽浪大,单张排经不起风浪,把五、六张排重起来,高出水面几米。梧州排也有三层以上。小排,一般二人放一张。一般四人放一张;广州排,要二十人以上放一张。排中间搭一小棚子,排工吃住都在木排上,山排尾掌舵者指挥。大河放排,一般都几伙人结伴而行,以防途中卡排,大家好互相帮助。放排要选季节、择吉日、观天气,一般选在农历六月初六以后放排,这时少发洪水了。启航时,要烧香放炮,预祝平安抵目的地。航行中,木排下滩时,排工们互相吆喝,前后呼应。所有这些,究其根,除了放排者过去驾驶着笨重的木排,随波逐流航行在滔滔的大河里,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乞求于天之外,实际上起到唤醒人们高度集中精力,小心谨慎,冲过急流险滩的作用。如今,很多封建迷信习俗,已为人们所抛弃,但是,扎排时牵缆藤索务必牢固,放排中务必思想集中,团结互助,听从指挥,力图安全,已被人们继承下来。

还有一点要提及的侗家多住木楼,起房子前,必须请人拉山,把木头运到寨边。但凡参加拉山的人,都尽义务,不要工钱,主人只要把酸鱼糯饭送到山上招待他们吃一餐就行了。这种一家有事百家帮的互助精神,早已成为侗家的好风尚。

小编认为,侗族人民在拉山放排这个劳动中,制定了一些不成文的规定,这些规定可以预防危险和风险,能够保护自已不受伤害。这些劳动习惯也反映了聪明智慧的侗族人民那种不怕苦,不怕累,勤动手,最动手,善于创造新鲜事物的精神风貌,很值得发扬和学习。

0 阅读:0

银子体育

简介:每天分享不一样的体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