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创作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学基础、深厚的生活积淀,更需满腔的创作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生活中从来不缺少创作题材,只要才子们愿意深入实际,细心观察和思考,就会寻觅到丰富的灵感,从而也让自己的作品显得构思新奇,立意深远。
生活中有很多不起眼的小事,人们也会经常忆起过往的经历,如果仔细回味,就会有很多感触。诗人们将其记录在诗行,通过世人的口耳相传,也会感动无数读者,并引起大家的共鸣。下面分享两首七律,文思敏捷,笔下生花,堪为当代诗坛的优秀作品。

闻老家挂光荣军属牌
作者:何红
白杨绿护碧栏杆,门上方牌刚挂完。
短信十行传万里,家常一事说千般。
羡兹邻舍相来访,从此农房被挤宽。
老母庭前亲拄杖,仰头拭目几回看。
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军属的家庭不仅可以挂上光荣牌,而且还可以在各方面得到全社会的照顾和关爱,体现了军民之间鱼水情深,这首诗就生动地刻画出诗人对此事的深刻感受。

诗人虽然身在万里之外,却依然清晰地记得老家周围的景物。一排笔直耸立的白杨,一片青碧可人的细草,庭院前还有碧色的护栏,让人难以忘怀。光荣牌挂上之后,一封家信就寄到了军营,也让诗人激动不已。
颔联承接“刚挂完”三字,介绍家书的内容。虽然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诗人却读了一遍又一遍,毕竟一封家信要辗转万里,才能到达自己手中,即使只有短短几行字,却体现了一份割不断的亲情。

诗人又从信中得知,邻居们看见那块光荣牌,纷纷前来祝贺,也表达了羡慕和崇敬之意。大家都愿意聆听军属讲述子女在军营里的故事,有时候竟然“农房被挤宽”,展现出一种欢乐的气氛,也尽显乡亲们对军旅生涯的向往。
结尾极其传神,老母亲虽然腿脚不利索,却依然不愿让人搀扶,她在庭前亲拄杖,又仰头拭目,还不断地擦拭着昏花的双眼,认认真真地“几回看”。
全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开篇写景叙事,颔联对仗工整,刻画诗人读信的感受。颈联的流水对也表达流畅,展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场景。结尾尤其令人赞赏,委婉地道出了家人心中的自豪和喜悦之情。作者文思敏捷,这首诗也不愧为一首优秀的七律作品。

儿童团长的回忆
作者:陈振文
闪闪红星五尺枪,横刀立马便称王。
军情十万鸡毛信,烽火八千刘老庄。
放哨高擎消息树,探营巧卖桂花糖。
如烟往事难忘却,依旧惊魂在梦乡。
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冒着枪林弹雨,不顾生命安危,谱写了壮烈的篇章。他们的英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也感动过很多华夏子孙。这首诗笔下生花,记述了一位老革命的深情回忆,读之令人感慨万千。

开篇展现出儿童团长的飒爽英姿,他手持缨枪、头戴军帽,挺立高处、站岗放哨。缀在军帽上的五角星闪闪发亮,鲜艳的红缨也在随风飘摆。他的两只眼睛不停地巡视着周围,不会漏过一个蛛丝马迹。
接下来的两句承接“便称王”三字,展现出儿童团长的重要作用。小小的鸡毛信,承载着十万火急的军情;送信时路途遥远、硝烟弥漫,他接受任务后,从来不会退缩和躲避。作者只用短短两句话,就展现出一位少年的英雄气概。

颈联夸赞少年的不凡本领,无论站岗放哨,还是探营传信,都需要沉着冷静和机智勇敢。“高擎、巧卖”,描写了少年动作灵活、反应机敏,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也会得到众人的赞赏,更会革命工作奉献了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
结尾抒情,诗人回忆过往,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立刻就浮现在眼前,让他仿佛梦回故园,似乎又来到了那些熟悉的丘陵和山冈,并再次拿起了缨枪、戴上了军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