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汽车快速发展的今天,自动驾驶技术已成为各大车企竞相角逐的核心领域。然而,随着技术层级的不断演进,行业内对自动驾驶级别的命名却呈现出混乱局面,专业术语与营销话术交织,给消费者带来诸多认知困惑。近日,理想汽车CEO李想在社交媒体发文,呼吁媒体和行业机构统一自动驾驶的中文名词标准,以避免夸张宣传造成用户误解。这一倡议迅速引发行业热议,也折射出智能汽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标准与沟通难题。

自动驾驶命名乱象:专业术语与消费者认知的鸿沟
当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自动驾驶级别划分标准由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制定,分为L0至L5六个级别。中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也参考了SAE J3016的0-5级分级框架,二者对每个具体的驾驶自动化功能分级结果基本一致。然而,这些专业术语如"L2"、"L3"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晦涩难懂,车企在营销宣传中又常常模糊各级别之间的关键差异,导致消费者对自动驾驶能力产生不切实际的预期。
李想在发文中直言不讳地指出:"L2和L3什么的用户听不懂,都是专业话术。"他建议采用更直观、准确的中文名称来替代这些专业缩写:L2=辅助驾驶;L3=自动辅助驾驶;L4=自动驾驶;L5=无人驾驶。这一提议的核心在于用消费者能够理解的日常语言,清晰界定各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实际能力边界,避免因术语混淆而导致的误用风险。
命名混乱的危害不仅限于消费者困惑,更可能直接威胁行车安全。近年来,多起因驾驶员过度依赖"自动驾驶"功能而导致的事故,很大程度上源于用户对系统能力的误解。一些车企在宣传中刻意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使用"自动驾驶"等字眼描述实际上仍需驾驶员全程监控的L2级系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
自动驾驶技术的分级并非简单的命名问题,而是涉及法律责任、技术能力和用户预期等多维度的复杂体系。李想提出的命名方案,实际上是对SAE分级标准的一种本土化诠释,旨在通过更符合中文语境的方式,帮助消费者理解各级技术的本质差异。

按照现行标准,L2级为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基本具有掌握驾驶权的能力,能在设计运行条件下对车辆横向和纵向进行同时控制,比如在高速公路巡航时自动保持车道,并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不过,驾驶员仍需在特定情况下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李想将其命名为"辅助驾驶",准确反映了系统仅提供辅助功能、驾驶员仍需承担主要责任的本质。
L3级为条件自动驾驶:在设计运行条件下,系统基本能够完成全部动态驾驶任务。在特定环境下,如高速公路上,车辆可以自动驾驶,但驾驶员需要在系统请求时随时准备接管。这个级别在技术上允许一定程度的自动化,但仍然需要人的监督。李想建议的"自动辅助驾驶"名称,既体现了自动化程度的提升,又保留了"辅助"的限定词,提醒用户这不是完全自动驾驶。
L4级为高度自动驾驶:在设计运行条件下,系统可以完成全部驾驶任务并执行驾驶任务接管,能够全程检测交通环境,并实现所有的驾驶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无需驾驶员的持续监控,但在某些特殊场景可能仍需要人工干预。李想直接称之为"自动驾驶",符合这一级别技术已能在限定环境下实现真正自主驾驶的特性。

L5级为完全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在任何条件下完成全部动态驾驶任务和执行动态驾驶任务接管,去除了"在设计运行条件下"的限制。车辆在任何场景下都能自主驾驶,无需人类驾驶员的参与,乘员只需提供目的地或输入导航信息,无需对车辆进行任何操控。李想的"无人驾驶"命名,直观地表达了这一终极形态的核心特征。
李想特别强调:"一个多余的中文字也不要有,避免夸张的宣传造成用户使用的误解。"这种命名的极简主义,正是为了避免车企在宣传中添加修饰性词汇,模糊技术能力的真实边界。
李想的呼吁并非孤立的声音,而是反映了智能汽车行业发展到当前阶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随着北京《自动驾驶汽车条例》于4月1日正式施行,自动驾驶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已成为政策层面的明确导向。该条例明确将自动驾驶汽车分为"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三个级别,与李想的命名思路有诸多相通之处。
统一命名的必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对消费者而言,清晰的技术分级有助于形成合理预期,避免因误解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对行业而言,标准化的术语体系可以减少不正当竞争,引导企业将资源集中于技术创新而非营销话术;对监管部门而言,统一的命名框架也为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提供了术语基础。
李想指出:"在推广上克制,在技术上投入,对用户、行业、企业都长期有利。"这一观点揭示了智能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当企业将精力过度集中于营销话术的包装,而非核心技术的突破时,整个行业可能陷入虚假繁荣的泡沫中。相反,通过规范命名、克制宣传,可以引导行业回归技术本质,形成良性竞争环境。
用户教育同样至关重要。即使采用更直观的命名方式,自动驾驶技术的复杂性和局限性仍需通过系统化的用户教育来传达。车企有责任确保用户充分理解所购车辆自动驾驶功能的实际能力边界,并在使用过程中遵循安全操作规范。在这方面,理想汽车等企业已经开始尝试通过车主手册、培训视频、系统提示等多种方式,强化用户对自动驾驶功能的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李想此次关于自动驾驶命名的呼吁,与理想汽车近期的其他战略举措形成呼应。就在几天前,李想宣布理想汽车自研的汽车操作系统"理想星环OS"将于4月底完成全部开源程序。这一操作系统包含智能车控OS、智能驾驶OS和通信中间件及工具链三部分,旨在为行业提供统一的技术基础。
李想表示:"智能化成为中国汽车走向世界、引领全球的关键,汽车操作系统将成为智能电动车企业下一个阶段的核心攻坚目标。"在他看来,高效率、强性能的汽车操作系统将有效解决算力需求和供给之间的核心矛盾,成为通往高阶智能体的技术基座。
这种技术开源与标准统一的双轨策略,反映了理想汽车对行业生态的深层思考。通过开源操作系统,理想希望降低行业技术门槛,促进资源共享;通过推动命名标准化,则旨在建立清晰的技术认知框架,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两者共同构成了理想汽车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的战略布局。
正如行业观察人士指出的,李想似乎希望通过星环OS形成一个全新的组织,而理想则是这个新"组织"的老大。这种生态构建的野心,不仅体现在技术开源上,也反映在对行业标准和命名规范的倡导中。通过占据技术标准和术语定义的双重制高点,理想汽车正试图在智能电动汽车的竞争中获取更深远的影响力。
自动驾驶命名的标准化看似只是术语统一的小问题,实则折射出智能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转型的大趋势。在李想的倡议背后,是行业对技术透明度、用户安全和公平竞争的集体诉求。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向更高层级迈进,明确的功能界定和责任划分变得愈发重要。统一、准确的中文命名不仅有助于消费者做出明智的购买决策,也能为事故责任认定提供清晰依据。当系统处于"辅助驾驶"模式时,驾驶员显然是责任主体;而当车辆处于"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状态时,责任则可能转向车企或系统提供商。
李想的提议为行业提供了一个简洁有效的命名框架,但其真正落地仍需产业链各方的共识与协作。车企需要克制营销冲动,如实描述产品能力;媒体和评测机构应当采用统一术语,避免误导性表述;监管部门则可考虑将标准化命名纳入行业规范,从制度层面杜绝夸大宣传。

在智能汽车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间的较量正从单纯的技术参数转向包含标准制定、生态构建在内的多维竞争。李想此次关于自动驾驶命名的呼吁,以及理想汽车在操作系统开源上的举措,都体现了这种竞争维度的拓展。对于志在"引领全球"的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而言,这种对标准和规范的重视,或许比单项技术的突破更具战略意义。
归根结底,自动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技术与沟通的双重进步。当行业能够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描述技术能力时,消费者才能建立合理预期,企业才能聚焦真实创新,监管才能有的放矢。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想关于统一自动驾驶中文名词的呼吁,不仅关乎术语选择,更是关乎整个行业的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