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中欧高层通话,特朗普担心的事出现,冯德莱恩对华交底

梦里花落秋 2025-04-18 17:42:54

重要时刻来临,中欧领导人通了电话,这让特朗普心里直打鼓。要是中欧携手应对,对美国来说会咋样呢?

特朗普的“报复性关税”即将实施的时候,中欧领导间的一个电话让全球贸易局势动荡起来。

冯德莱恩在电话里着重说了,中欧作为世界上两个大块头市场,得一起守护“公正开放的贸易环境”。咱们中方这边呢,直接点了特朗普那关税政策的老底,说那就是经济上的欺负人,咱们坚决站在世贸组织为中心的多边规矩这边。这些话听起来像是外交辞令,但实际上戳中了美国单边主义的痛处:特朗普那“美国第一”的口号,正把全球的产业链扯得七零八落。要是中欧能携手,那绝对是多边规矩最铁杆的守护者。

美国对欧盟挥起关税大棒,这次欧盟看来是要动真家伙了。早在3月份,欧盟那边就在琢磨着要对美国260亿欧元的货物动手,加收报复性关税,啥农产品、工业品,连服务贸易都算上,打算4月中旬就开搞。这跟特朗普搞的那个“对等关税”时间差不多对上号了。不止如此,欧盟还亮出了他们的“反压迫神器”,这是2023年新出的一条法律,有了它,欧盟就能对经济压迫行为说不,比如冻结资产啊,限制你进市场啥的,手段硬得很。

但其实,欧洲表现出的强硬背后,有着不少难言之隐。欧盟内部意见不合,让他们的反击动作显得有点拖泥带水:比如法国、波兰这些国家,就不同意和南方共同市场签自贸协定,他们怕影响环保,还担心社会成本会上升。而德国的车企呢,开始往军工产业转型了,想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可问题是,欧洲的企业现在短时间内还是离不开美国市场,这可真是让人头疼。

换句话说,欧盟的反击表面上声势浩大,但实际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一来,内部意见不统一是个大问题。虽然冯德莱恩改变了态度,支持与中国合作,但欧盟里还是有人把中国看作是“全方位的竞争对手”,特别是在电动车、半导体这些领域,一直给中国施加压力。二来,欧洲经济非常依赖美国。德国的汽车业出口和美国市场紧密相连,要是真打起贸易战来,欧洲企业可能会比美国企业更早撑不住。

另外,美国的关税计算方式让欧洲左右为难。特朗普的关税措施非常随意,比如说,他对贸易逆差国家征收的税率,一会儿10%,一会儿50%,还老变来变去,企业根本没法及时调整供应链。有个荷兰专家直接说,这种没准儿的情况已经让欧洲的企业开始想办法“远离美国”,但重新建个供应链,最少也得五年时间。

欧盟要是自己跟美国对着干,那肯定是赢不了的。但如果他们拉上中国一起呢?

如果中欧这些大型经济体都采取强硬手段回击,美国可就得面对三大难题了。第一,贸易战的花费得由美国老百姓自己扛。特朗普加的那堆关税,说白了就是“让消费者掏腰包”。密歇根大学的人算过,这样一来,美国家庭一年得多花5000美元,物价还得再涨6%左右。第二,全球供应链要加快“去美国化”了。欧盟正忙着跟印度、南美谈自贸协定;特朗普重点“照顾”的那些东南亚国家的企业,也打算开拓非美国的市场;日本的车企甚至考虑自己建个独立的供应链。第三,美国的信誉算是彻底完了。从加拿大、墨西哥到欧盟,这些盟友都在反击,世贸组织那里告美国的案子多得数不清。美国以前可是“定规矩”的,现在却成了“坏规矩”的了。

尽管有人觉得冯德莱恩的那番话可能不那么实心实意,但这确实反映了一个情况: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对盟友也不留情面,欧洲这下得好好掂量掂量了。中欧两边虽然各有各的小九九,但在维护多边规矩这事儿上,倒是能找到共同点。这场较量最后不一定是谁把谁彻底比下去了,但肯定会让全球的影响力版图更快发生变化。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