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语者
“在七台河当书记,可比带博士生难多了!”
2025年2月,随着一纸任命落地,52岁的农学博士陈延良完成惊人跨界——从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调任煤城七台河市委书记。
这位柯尔克孜族干部履新当天,手机里还留着3000份涉农科研文献。

1995年的哈尔滨,东北农学院迎新现场,23岁的辅导员陈延良总爱往试验田钻。学生们戏称:“陈老师拿党章的手,比握锄头还稳。”
谁也想不到,这个痴迷土壤酸碱度的年轻人,会在三十年后主政以煤炭闻名的七台河。翻开他的早期履历,能找到三条命运暗线:
25岁,拿下农业经济管理硕士,成为全省最年轻的“双肩挑”干部(教学+行政)。
33岁, 任农大组织部长,期间攻读完森林经理学专业农学博士。
47岁, 从高校党委副书记空降鹤岗市委常委,完成学界到政界惊险一跃。
“他就是现实版《岁月》!”东北农大老教授感慨,“当年给我们支部讲党课,能把中央一号文件分解成种植户听得懂的大白话。”

1. 2001年省委组织部借调:埋下破局火种
借调期间参与全省“村村大学生计划”调研,这项后来培养出3.6万基层骨干的工程,让他提前十年摸透黑龙江三农命脉。
2. 2014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打开格局视野
在“中青年干部黄埔军校”与全国精英碰撞,结业论文《职业教育赋能资源型城市转型》被省委内参转载,为日后主政工业城市埋下伏笔。
3. 2019年空降鹤岗:废墟上种出新希望
面对“5万一套房”的标签城市,他主导“教育移民”计划——用优质学区房吸引3.2万年轻家庭回流,拉动房价健康回升27%。

新官上任三把火,陈延良的“火”却带着书卷气:
井下院士工作站:把煤矿安全课题搬到井下300米,请来中国矿大团队驻点攻关。
石墨烯人才飞地:在哈尔滨设研发中心,七台河提供应用场景,首批8个项目落地。
冰雪经济新算法:用冬奥冠军之乡的IP,把城市废弃矿井改造成极限运动基地。
“他看七台河就像看试验田。”曾与他共事的鹤岗干部透露,“去年全省教育工作会上,他拿着石墨烯电池数据说:‘这玩意能让矿工少背30斤自救器’。”

学历不一般:农学学士+管理学硕士+林学博士+博士后,把跨界玩成王炸。
履历不一般:高校工作24年+地方主政6年,学界政界双料顶流。
作风不一般:至今保持“三必看”——必看《中国科学报》、必看田间地头、必看井下巷道。
省组部某处长评价:“他是典型的研究型干部——当年在农大搞党建质量评估体系,现在用来考核营商环境。”

矿工老刘(七台河微信群):“新书记下井那天,防护服里还别着党徽,这劲儿对路!”
农大校友(知乎热评):“他当组织部长时整理的《支部书记工作36问》,现在还是我们的工具书。”
南方猎头(匿名采访):“我们开价200万年薪挖他团队,人家说‘在龙江带队比赚钱带劲’。”
结语:
当“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论调甚嚣尘上,陈延良用行动证明:在东北振兴的棋盘上,既有冲锋陷阵的車马炮,更需要深耕厚植的士象卒。
他的故事或许能给迷茫的中年人一点启示——真正的铁饭碗,是把每个岗位都变成试验田的勇气。
从象牙塔到煤矿井,您认为知识分子主政工业城市有哪些优势?欢迎在评论区分享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