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枯梢病生物防治,太行山南麓5月关键期,混交林生态调控,病枝率下降轨迹

三农神火 2025-02-17 18:07:59

松树枯梢病生物防治,太行山南麓5月关键期,混交林生态调控,病枝率下降轨迹

松树作为园林景观中常见的绿植品种,具有诸多特点。它四季常绿,树形挺拔,树冠美观,在荒山造林、城市绿化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松树枯梢病却给松树的生长带来了不小的威胁。这病就像是松树头上的“不定时炸弹”,影响着松树的健康。

在咱们华北地区的很多山区,松树种植那可是相当广泛,像太行山南麓就有着大片的松树林。以前啊,这里的松树长得可好了,郁郁葱葱的。可是前些年,开始出现松树枯梢病的情况。就像一位住在山脚下的老哥跟我说的,他家附近的那片松林,以前是满眼绿色,好看得很,每天看着心里都舒坦。但得了枯梢病之后呢,松树的树梢就开始发黄、发黑,然后那些病枝子就慢慢枯萎了,整棵树看着就没了精气神。

咱们先说说这太行山南麓的地形和气候啊。地势呢,是起伏较大的山地,土壤类型多样,这松树能在这儿生长本是自然造化。不过气候方面,一年里降水的分配不太均匀,夏季雨水集中,春秋季相对干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松树的生长情况。

5月是太行山南麓松树枯梢病防治的一个关键期。为啥这么说呢?从过往的经历来看,15天到一个月这个时间段啊,是病菌开始活跃扩散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防治没跟上,到了三个月后,病枝的数量就可能大幅增加。你看啊,在当地的混交林里,松树和栎树、栎树旁边的灌木丛都挨着。松树枯梢病的病菌一旦爆发,就可能借着风雨,从松树传播到周围的其他植被上。我们调查过一些混交林的情况,一些没有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松树林,病枝率可能在半年内就从最初的百分之几上升到百分之二十多。

很多熟悉松树种植的朋友都知道,这松树在不同的种植场景下,情况也不太一样。在荒山造林的大片松树林里,因为面积大,管理起来相对困难,松树的密度也不好控制。一旦发生枯梢病,就像星星之火一样容易蔓延开。而在城市里,比如说在一些市民公园或者街边的绿化带上种松树,虽然看着方便管理,但如果周围环境不合适,比如积水、施肥不合理,也容易得病。就像在某个公园的管理员跟我讲的,他们公园里的几棵松树,一开始都好好的,结果旁边排水不畅,积水之后开始叶子发黄,后来就成了枯梢病。

这里面涉及到松树和其他一些绿植不同品种在防治能力上的对比。比如说马尾松,松树枯梢病对它的侵害就比较明显,患病后叶片从叶尖开始向叶基迅速变黄褐色或者暗褐色,到15天左右就可能全树枯黄死亡。而黑松相对来说抵抗力稍强一点,不过如果环境条件不利,比如连续干旱之后突然浇水过多,也会诱发松树枯梢病。还有一些像红松这种比较冷门的松树品种,红松本身的生长周期比较长,一旦得了枯梢病,恢复起来就更慢了。和冷杉相比,冷杉在同样的环境里,对病虫害的抗性就要好不少。还有雪松,它和松树在形态和生长习性上有一定差异,雪松在面对类似松树枯梢病这种危害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症状也有所不同,而且雪松对土壤肥力和透气性的要求跟松树也不一样。

松树枯梢病的防治是个综合性的工作。在过去啊,很多人主要依赖化学药剂。比如说曾经有个地方的种植户,为了让松树免受枯梢病的侵害,大量地喷洒化学药剂。短期内看,好像病枝黄化枯萎的情况得到了控制,松树又恢复了生机。但是到了秋季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松树的果实产量少得可怜,而且树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反而下降了。而且化学药剂对土壤和周围的水源也有污染,这对于生态环境来说可不是啥好事。

后来啊,人们开始尝试用生物防治的办法。5月这个关键时期,在太行山南麓的混交林生态调控中,有不少成功的例子。比如说利用真菌中的拮抗微生物来抑制松树枯梢病的病菌。咱就拿华北某个县的案例来说,当地的林业部门引进了一种白粉菌,这种白粉菌能够和松树枯梢病的病菌竞争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没底儿,心里想这东西真能起作用吗?结果到3个月的时候来调查,发现种了白粉菌的那片松树林里,病枝率只有5%,而没种的旁边的松树林病枝率都有18%了。

还有啊,可以用昆虫来生物防治。有些昆虫的幼虫会取食松树枯梢病病菌滋生的地方。就像华北某山区的村民,在5月发现他们混交林里的松毛虫活动频繁起来,可奇怪的是,他家旁边那几棵原本有枯梢病发倾向的松树,病枝率居然减少了。后来专家研究发现,松毛虫大量取食松树枯梢病病菌喜欢的嫩梢,间接降低了病菌的数量。

混交林生态调控在这防治工作中太重要了。混交林里有各种各样的树木植物,它们相互之间的生态关系非常复杂。比如说栎树,它可以吸引很多食虫性的鸟类,这些鸟类吃虫的时候,可能就把侵害松树的害虫也给消灭了。而且栎树和松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不同,吸收的养分也不一样。这样就避免了单一树种种植时那种对肥力的激烈争夺,松树能有更充足的营养,自身抵抗力就提高了,枯梢病就不容易发生。

在城市里的阳台或者咖啡厅种植松树盆栽,虽然没有野外那种复杂的生态关系,但也有需要注意的。有一网友分享说他在自己阳台上种了棵松树盆栽,一开始看着好好的,结果到了春末夏初,那盆松树的树梢就开始有点不好看了。他就到处查资料,才知道可能是空间太小通风不好,土壤里的病菌滋生了。后来他调整了盆栽的位置,增加通风,还把土壤给换了部分,松树盆栽慢慢又好了。这也说明在松树的养护中,环境因素是多么关键。

咱们再看看华南地区的松林,和华北地区有很多不同之处。华南气候炎热湿润,松树的生长速度比较快,但湿度大也容易滋生病菌。华南地区的松树种类多为马尾松,松树枯梢病发病的时候速度更快,15天左右就可能让一棵树的半边树梢都发黄枯萎了。在华南的山地混交林里,有很多桤木等阔叶树和松树混交。桤木的落叶腐烂后能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肥力,让松树生长得更好,同时桤木的气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一些害虫,减少松树枯梢病病菌借害虫传播的可能性。

现在回过头来看,松树枯梢病的防治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从15天的病菌活跃期到三个月后的病枝率下降情况来看,前期的预防和过程中的精细管理都非常重要。在混交林里,不同绿植品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深远。那么问题就来了,对于那种已经得了松树枯梢病的松树,是优先考虑用生物防治方法去挽救呢,还是继续加大化学药剂的治理力度,同时又能保障周围生态环境不受太大影响呢?这真的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讨论一下的问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