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正和朋友们在茶馆闲聊,一个话题突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你们听说了没?
范曾说他自己的字能和褚遂良媲美!”大家一阵哄笑,议论纷纷。
范曾,这位被称为当代大家的书画家,他对自己的评价让人既好奇又疑惑。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个有趣的话题。
大师自信心爆棚范曾自称诗书画三绝,一幅作品往往站在高人一等的角度。
他不仅在艺术圈里成名,更在央视节目中多次高调表露对自己书法的自信。
你可以想象,一个穿着中式长袍、戴着眼镜的老先生,一边挥毫泼墨,一边说:“作为我个人书法来讲,我想用杜甫形容李太白的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来形容我的字比较合适。”
这句话出自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说的是李白的诗既有庾信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的俊逸之风。
范曾用这句话来形容自己的字,真是自信满满。
这样的自我评价,既让人拍手称赞,又引来无数吐槽:范老师,您这到底是真材实料,还是自我吹捧呢?
范曾的书法评价范曾在一档央视文化节目中进一步自我欣赏道:“戊寅年始悟书法用笔最忌妄生圭角,空作抖擞。
读唐人碑,又感法度深严,抑性舍灵,乃幻变古规,自造家法,自信不轻让褚虞。”看他这话,那自信已经冲破云霄,显然是把自己摆在和褚遂良、虞世南这些古代书法大师同一个层次了。
观众们听到这儿,无不惊讶,有的甚至忍不住笑出声。
毕竟,能把自己和唐代大书法家相提并论,自古也是少见。
你能想象一个年轻小子对着一群老先生大谈“我可以和你们比肩”的场景吗?
范曾的自我评价,就是这样一个戏剧性场面,令人哭笑不得。
书法界的争议正如你所料,范曾的这些言论在书法界引起了巨大争议。
很多真正的书法家听了他的评价,直言不讳地表示:范曾的书法水平还不够格。
他的字线条轻浮、缺乏力量,完全不像是一个真正的书法大师的作品。
有位书法家说:“范曾的字就像刚入门的学生,初学者水平。”这样的评价让人觉得,他的书法可能真的还欠点火候。
尽管范曾为自己的字吹得天花乱坠,但在书法圈内,并没有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
仔细看看范曾的书法,用笔轻佻,线条浮躁,仿佛画蛇添足。
他的字总是透露出一种尖刻、浮浅、油滑的味道,很难让人觉得有艺术的深度。
一个书法家用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却写出了这种水平的字,难免让人失望。
就像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提到的:“用笔到毫发细处,亦必用全力赴之,全见力量,笔笔贯以精神。”这些话用在范曾的书法上,却显得那么不合适。
范曾的字没有那种细腻的力量感,只看到到处显露的锋芒,让人觉得缺乏内涵。
黄庭坚在《山谷题跋》里有句话:“余尝言,士大夫处事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这句话放在范曾的字上,真是再恰当不过。
他的字好像百货店里摆着的模特假人,表情僵硬,缺乏美感。
即便他能讲出一堆大道理,但他的字还是给人一种“俗”的感觉。
范曾与褚遂良的真正差距范曾自信满满地拿自己的字和褚遂良相比,可真的能比吗?
坦白说,褚遂良的字有一种坚实的力量感,每一笔都沉稳有力。
范曾的字虽然也有自己的风格,但看起来却少了一种骨气。
有位书友曾开玩笑说:“范曾的字就像一场免费的小丑表演,大家看了笑笑也就罢了。”这样的评价虽然有些过激,但也反映了许多书法爱好者的心声。
他们期待看到一个真正的书法大师,而不是一个自吹自擂的书法爱好者。
结语范曾,一个在书画界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自信令人钦佩,但他的书法作品却常常引发质疑。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需要用作品来说话,而不是靠自我宣传。
我们看范曾,或许更多的是一种娱乐,借此了解到书法界的另一面。
纵观当今书法界,能真正登峰造极的人寥寥无几。
范曾的大名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醒我们:艺术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观众的认可。
正如某位朋友所言:“范曾的字或许有他独特的美,但拿来和褚遂良相比,还是差了点火候。”这或许就是对范曾最中肯的评价吧。
希望每一位艺术家都能在自信中不断提高,保持谦逊之心,用真正的才华与努力赢得大家的认可。
范曾的故事是个有趣的谈资,也让我们对书法艺术有了更多的思考。
太好笑了。褚遂良距今一千三、四百年了,还有人记得,还有人学;而所谓的范大师,在一百三、四十年后,还有没有人记得、还有没人去学?
范增还没死透,就被人骂臭了;褚遂良死了千年,还被人膜拜;屎壳郎和大师不是一类,没法比。
范曾的字,功力够,但是装腔作势,而且变化少,死板。他的撇、口等等很多笔画,每次都一样的。字是肯定比不过褚遂良,不过,他的狂妄劲是肯定比褚遂良大的。
老范也真敢吹!也太王婆了!
老范的屎壳郎体,就不要死劲拱,一拱就臭不可闻了!
范曾的字更气定神闲 [点赞]
屎壳郎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