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俄罗斯全面失败,西方为何还在嘴硬?把“锅”推到中国头上,德国又有什么目的?军事关系成为中美新的压舱石,又会给中美关系带来多大改变?
西方制裁失败,俄罗斯扛住了压力
我们都知道,在过去一年多的俄乌冲突中,西方世界对俄罗斯进行了全方位的制裁与孤立。在2022年时,曾经作为俄罗斯主要能源买家的欧洲各国就完成了俄罗斯的能源脱钩,在战前向俄罗斯大量出口制造业产品的欧洲企业也纷纷停止出口,大量西方投资离开俄罗斯,数千亿俄罗斯海外资产被冻结,俄罗斯的经济结构也因此迎来一轮巨变。
西方各国希望以这种形式来压垮俄罗斯经济,孤立俄罗斯的外交环境,让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彻底失败,不得不在孤立的困境中向西方投降。

不过,事态的发展却没有按照西方拟定的剧本来走,根据俄罗斯联邦统计局11月22日公布的报告,俄罗斯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速从上一季的4.9%增至5.5%,超过了所有西方经济学家预期。
同一天,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最新秋季经济展望报告也大幅上调了今年俄罗斯的增长预期,预计2023年俄罗斯GDP将增2%,2024年至2025年则有望每年增长1.6%。而在今年5月份时,欧委会还曾预测俄罗斯今年GDP会下降0.9%。
在更早的开战初期,甚至还有西方经济学家曾经预测,俄罗斯2022年的经济会下跌10%到15%,2023年则彻底迎来经济崩溃。拜登本人在去年谈及对俄制裁行动时也曾表示,美国仅需一年时间便可以抹去俄罗斯过去15年的经济增长成果,使俄罗斯经济彻底窒息,但事实恰好相反。

有趣的是,这种经济增长速度就连俄罗斯自身都没有预料到,在开战第一年,俄罗斯对经济的整体期望是在2到3年内控制住负增长,2022年年底时,虽然俄罗斯控制住了经济下跌的势头,整体经济萎缩仅为2.1%,远强于西方的预期,但俄方仍旧都不敢预期在2023年内完全扭亏为盈,只是认为2023年的经济负增长可以控制在1%以内。
在经济超出预期的同时,俄罗斯的外交孤立状况也并没有西方预想的那么严重,今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国参加了独联体国家峰会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峰合作论坛这两场重要会议。其他的国际合作平台峰会普京虽然没有亲自参加,但俄罗斯也并没有缺席,多数会议都由部长级官员率团出席。在这种维持国际合作的势头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旧保持着与俄罗斯的外交合作,中俄合作、俄朝合作等重点外交方向更是风生水起。
这种外交层面的强势,还一度让西方各国担忧中俄朝三国“结盟”,共同形成一个反西方阵营。

可以说,从2022年2月份开始,针对俄罗斯的一系列制裁都已经面临失败,不论是在外交层面还是经济层面,西方都已经无法有效遏制俄罗斯。如果没有新的有效措施。俄罗斯经济在2023年底到2024年初会彻底恢复战前水平,并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
而西方各国却为此承担了巨大的代价,由于失去了俄罗斯的廉价能源,欧洲各国在2022年时就经历了一场能源危机,在2023年冬季仍旧要面对能源高价的局面。相较于俄罗斯的缓步恢复,整个欧洲的经济几乎在原地踏步,部分欧洲国家甚至有经济衰退的风险。
2022年时欧盟经济增长率就仅为3.6%,今年的预期增长率更是已经下调至0.6%,这种景象令人不禁怀疑——究竟是欧盟在制裁俄罗斯还是俄罗斯在制裁欧盟?

这毫无疑问是整个西方世界的巨大失败,但在失败面前,西方各国似乎却不愿承认,而是找起了借口。
德国政客炒作“俄罗斯是中国加油站”在西方世界,有一些官员和媒体就将制裁俄罗斯失败的锅甩到了中国头上。
据挪威媒体《上游报》报道,默克尔的前顾问、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克里斯托夫·霍伊斯根就在公开讲话中,将俄罗斯称为“中国的加油站”,并强调有“70%的制裁产品”通过中国进入俄罗斯。
此外,德语媒体《南德意志报》,也在近期的一篇评论文章中认为,中国的支持正帮助普京维持着俄乌冲突,中俄贸易一片繁荣景象,两国今年的贸易额度将会超过2000亿美元,创下新的历史纪录。中国市场不但接纳了俄罗斯的天然气与石油,中国制造的汽车、电子产品与机器设备也大肆进军俄罗斯市场,而西方却对此毫无应对之策。
《法兰克福评论报》则报道称,俄罗斯正计划利用来自中国的装备补充前线损失。文中宣称一批来自中国的“吉普车”已经被俄军投入乌克兰战场,并且得到了普京的亲自肯定,但绝口不提这些车辆实际上是民用全地形越野车。
这些论调均认为是中国在俄罗斯能源失去欧洲市场之后接纳了这些滞销商品,为俄罗斯提供了足够的资金,并通过出口制造业产品的方式填补欧洲空缺,帮助俄罗斯获得了经济发展所需的必要设备以及军事装备,所以俄罗斯才能够稳住局面,并在如此短时间内实现经济增长。
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十分片面的,中国确实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市场,但并不是俄罗斯经济转向的全部,我们查询数据就能发现,2021年时,中俄两国的贸易额度为1470亿美元,到2000亿美元的整体增长仅为530亿美元,在2022到2023这两年时间里,中国一共与俄罗斯拓展了约1100亿美元的市场。

而仅在2021年时,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额就达到了2575亿美元,欧盟和俄罗斯完全脱钩所创造出来的窟窿,并非中俄贸易所能够填上。
对俄罗斯来说,中国的地位更接近“重要合作伙伴”,还远远没有达到“盟友”级别,两国都秉承着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在中国不干涉俄乌冲突的限度内进行贸易合作,这已经决定了中国在俄罗斯突破西方封锁的过程中不会是决定性因素,俄罗斯不是所谓的“中国加油站”,中国也没有支持俄罗斯维持俄乌冲突。
而俄罗斯之所以能突破西方封锁、实现如此经济成就,“头等功”还是要记在西方自己身上。

俄罗斯经济能够平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西方石油限价政策的失败,由于需要考虑全球影响,西方各国在对俄罗斯石油的制裁问题上表现出了犹豫不决的态度,长期无法达成能真正影响俄罗斯经济的限价水平,甚至连妥协之下的60美元每桶价格现在都已经维持不住,俄罗斯在今年10月份离港的石油就几乎没有低于60美元每桶价格上限的。
这种内部不团结、执行力又低下的状况让西方对俄罗斯的石油制裁形同虚设,俄罗斯可以通过向全球各国出口原油获得源源不断的外汇,这让俄罗斯得以在冲突中增加军费并在国内实施更加宽松的财政刺激政策,以及宽松化的信贷条件,俄罗斯零售和企业贷款组合就因此在2023年实现了同比增长约20%。
大量的能源收入还帮助俄罗斯减少财政预算的赤字,在今年年初时,一些经济学家曾经预计俄罗斯今年赤字率将高达5%到6%,但在第三季度数据出炉之后,经济学家现在认为俄罗斯政府有可能在今年实现赤字率降至2%的目标。

除此之外,西方在制裁中对俄罗斯国内加工制造业潜力的误判也十分严重,在制裁初期,西方一度认为俄罗斯失去西方供应之后会失去大多数技术产业的生产能力,但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俄罗斯重新建立起了自己的产业链,实现了很多以往依赖进口的产品在本土资产,整个俄罗斯的经济结构都因此为之变化。根据普京在近期与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会谈后所提到的内容,俄罗斯加工业增长在整个增长结构中占比达到43%,这在俄罗斯历史上前所未有。
总而言之,西方的制裁失败根本怪不得别人,只能怪自己能力不足、判断不力。俄罗斯本来就是全球经济与安全治理的重要一员,想将其强行切割出全球体系之外,所需要的能力与资源是难以想象的,西方没有这个“金刚钻”还非要揽“瓷器活”,最终的失败早就已经是注定,中国在其中只不过是顺水推舟,顺便加强自身的能源安全与对外合作而已。

聊完俄罗斯,我们在节目的最后来关注中美关系最新的变化。
在以往我们提到中美关系的“压舱石”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中美经贸关系,因为中美两国的经贸往来关系着双方最直接的共同利益,是两国一直以来斗而不破、维持基本关系的根基所在。
但现在又有一种新的观点被提出,认为军事关系可能会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新压舱石。

在新加坡媒体《联合早报》11月23日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就提到,军事是未来20年中美关系的压舱石、稳定器和止损线,因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两个核大国都必须全力避免热战,这种基本共识决定了未来中美关系之中军事关系的地位
文中还提到,现在中美两国已经建立起了军事的三道防火墙,分别是:
1.全面恢复中断的军事沟通机制
2.重申无意军事冲突
3.同意恢复两国顶层直接通话机制。
其中全面恢复中断的军事沟通机制最为重要,其中包含了恢复两国高层沟通、中美国防部工作会晤、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会议以及中美两军战区领导通话。这些对话机制基本上涵盖了中美之间的主要军事接触层面,让两国避免了在海上、空中发生的危险接触演变成冲突甚至战争。

而重申无意军事冲突,则帮助两国确认对方的态度,获得最基本的安全共识。中美作为两个核大国,一旦发生冲突就可能影响整个人类社会,达成这种最低限度安全共识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两国的顶层直接通话机制,则帮助中美完善了危机处理体系的最重要一环,如果一些接触发展到了战区级甚至部门级都无法处理的程度,中美至少还有一条最直接的沟通渠道,能够自上而下去解决问题。这是中美安全的“终极保险”,也是两国外来交往的根本保障。
通过这一系列机制,中美军事关系确实能够在中美关系中起到一个类似“压舱石”的作用,以军事稳定促进各层级交往稳定,帮助释放中美之间的合作潜力,使中美两国能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双边关系环境中,摸索出共处之路。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美国方面一直以来都有言行不一的传统,拜登在军事层面“说一套、做一套”的作风尤为恶劣,今年5月份美国主动提出中美缓和,希望两国举行军事高层对话时,还派出军舰进入台湾海峡,冲撞中方舰艇,可以说美国在军事层面上,没有任何信誉可言。
对此,中国需要保持警惕,在同美国缓和军事关系,令其发挥“压舱石”作用的同时,也提前预期到美国言行不一可能导致的种种后果,防止美国突然反悔,损害中国自身利益。与此同时,中国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国防力量建设,在周边建立起能够完全防御、抵挡美国军事干预的区域拒止/反介入体系,让美国彻底无法以军事安全影响中国,使中美军事关系稳稳居于“压舱石”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