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的致命暗棋:明朝为何在萨尔浒惨败后连丢开原铁岭?

晗宇说历史 2025-04-26 12:24:06

“内奸破城”“纨绔误国”。前文讲到,1618年,后金向明朝主动进攻,明朝一失抚顺、再失清河。1619年,在萨尔浒大战中,明军四路丧师,后金军大获全胜。这场明朝与后金在辽东的政局博弈,下一步棋该怎么走?双方对策各是什么?其结局又是怎样?

努尔哈赤的决策:李永芳的暗棋

萨尔浒庆功宴后,努尔哈赤召开军事会议,众将提出先攻叶赫、沈阳、辽阳三种方案。

此时,降将李永芳(原抚顺游击,因献计“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被招为额驸)力排众议,主张先取开原、铁岭。这一策略被努尔哈赤采纳,因其可北控叶赫、西抚蒙古,为日后南下沈阳辽阳扫清侧翼。

李永芳原为明军抚顺游击,因洞悉明军分兵进剿战术的致命缺陷,降附后金后提出“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集中突破策略。此计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努尔哈赤采用,通过集中八旗主力逐次击溃明军分路部队,再度献策先取开原、铁岭,努尔哈赤从其议,定下“先北后南”之略:北控叶赫、西抚蒙古,待时机成熟再图沈阳、辽阳。

在努尔哈赤决策下一步棋如何走时,明朝方面又在做什么?可以说,这个时候明朝朝廷上下有三个特点,也正是明朝失败的原因:

一是,万历不理朝政、朝廷决策滞缓。大学士、首辅方从哲以萨尔浒兵败、形势危急给皇帝上应急奏章,恳请万历慎重拣择负责辽东防御的将领,方从哲先后五疏,一概不报。萨尔浒之战三个月后还拿不出对策来,对手已经兵临城下,这仗怎么打?

二是,辽东经略调整,经略防御无方。经略杨镐,没有实施任何有效的措施进行防御,错过了积极防御的时机。不久朝廷让升熊廷弼取代杨镐,经略辽东,希望他扭转辽东败局。但是,熊廷弼还未及赴辽,开原、铁岭之战就打响了。

三是,将帅腐朽。守开原的马林是败军之将,守铁岭的李如桢是纨绔之将,以之对付后金诸将,四大贝勒,无异于羊入虎口。

明朝的溃败:从萨尔浒到开铁

作为明辽东防御体系北路的军政中枢,开原堪称辽东锁钥之地:其西扼蒙古诸部南下通道,北压海西女真咽喉,东制建州女真扩张锋芒,南蔽沈阳、辽阳两大重镇。

这座四战之地的陷落,不仅意味着明朝失去对辽北边疆的实际控制权,更使后金获得联通蒙古、经略辽东的战略支点“得开原者,可执辽北牛耳”。

当后金紧锣密鼓布局时,明朝却深陷三重泥潭:

一是,中枢停滞。万历帝怠政,首辅方从哲连上五疏应对辽东危局皆石沉大海。萨尔浒惨败三月后仍无有效决策,战机尽失。

二是,统帅无能。经略杨镐未组织任何防御,继任者熊廷弼尚未赴任,权力真空令防线形同虚设。

三是,将帅腐朽。守开原的马林乃萨尔浒败军之将,守铁岭的李如桢为纨绔子弟,以庸才对抗后金四大贝勒,无异以卵击石。

明朝的溃败根源在于三重泥潭:中枢停滞、统帅无能、将帅腐朽。而开原守军内奸献城,终使本已脆弱的防线彻底崩塌。

八旗铁骑如黑云压境般突袭至开原城下,守将马林竟未遣斥候预警。待烽烟骤起,明军仓促组织防御,箭垛缺矢、火器未备,守城士卒慌作一团。马林急令四门增兵,然八旗已趁乱架设云梯,更有谍工暗伏城内,因此这场突袭尚未接战,胜负已见分晓。

铁岭卫派出的三千援军尚未抵开原即遭截杀,不仅未能扭转战局,更削弱了铁岭本已空虚的守备。

开原陷落不仅暴露明军防御漏洞,更凸显努尔哈赤善用内应的谋略“谍工开门献城,终致要塞易主”。

开原陷落,铁岭顿成孤城。仅一月后,努尔哈赤剑锋南指,明朝北疆的最后一道屏障轰然崩塌。

铁岭崩塌:纨绔误国的血色教训

铁岭是卫城,在开原以南,沈阳以北。努尔哈赤夺取开原一月后,亲率五六万大军南下围攻铁岭。

努尔哈赤占据铁岭城东南高地,俯瞰全局指挥步骑协同作战,以地形优势压制明军防线。后金八旗分四面合围铁岭。

努尔哈赤打铁岭时虽然经过激战,但因为有内应,没有重大伤亡。明游击喻成名等因外无援兵,内有叛徒,城陷之后,力战阵亡。

铁岭失陷后,城中士卒遭到消灭。后金屯兵三日,将所获人畜,论功分赏给三军。

努尔哈赤通过明军中的叛徒,从内部攻破堡垒,又智取了铁岭。铁岭附近的小堡,则被后金军横扫。

当时奉命守铁岭的为总兵官李如桢。李如桢,名将李成梁之子,却是个沉迷酒色的纨绔子弟。赴任途中竟因与总督争礼闹得满朝非议,其荒唐行径已为铁岭之失埋下祸根。

到辽东后,经略杨镐以李如桢为铁岭人,派他守铁岭。李如桢领命后,未驻铁岭,而驻沈阳。

李如桢身为铁岭总兵却避居沈阳,士卒见主将临阵脱逃,士气荡然无存。

参将丁碧在铁岭战役中开城投降,直接暴露明军内部指挥体系失控与军心涣散的严重问题。

与此同时,总兵李如桢作为铁岭防务最高指挥官,不仅违令避居沈阳,更在接获军情后延迟三日才象征性派兵,致使守军孤立无援。主将渎职与部将叛变的双重失序,构成了铁岭失守的核心诱因。

据记载,铁岭陷后城内军丁死亡4000余人,城乡男妇被杀掳万余人。李如桢为掩盖渎职之罪,竟纵兵割取后金士兵尸体179颗首级虚报战功,明军赏罚制度的崩坏可见一斑。

朝中言官交章论劾李如桢,经略熊廷弼疏论其罪。李如桢以拥兵不救、失陷铁岭罪,被罢任。后言官又攻其罪,李如桢被下狱论死。

铁岭之战,从后金与明朝两方面看,努尔哈赤取胜的经验,主要有三:

一是,选取最优方案。努尔哈赤选择了最优方案,即先打开原、铁岭。如果他先打辽阳,则至少要经过半年的准备,这时熊廷弼也到了,可能就会碰个硬钉子。

二是,选择最佳时机。努尔哈赤选择萨尔浒之战胜利、全军士气正旺,而明朝辽东经略熊廷弼尚未到任的当口,发动开铁之战,这个时机非常得宜。时间早了、晚了,都不会取得攻破开原、铁岭的战果。

三是,选用内应智取。

正当辽东战局岌岌可危时,明廷突遭剧变,万历帝去世,泰昌帝即位一月暴卒,天启帝仓促登基。两月三易其主,中枢瘫痪彻底断送了辽东残局的挽救可能。

写到最后

开原、铁岭接连陷落,标志着明金博弈天平加速倾斜。后金以智取内应、择机而动的策略撕破辽东防线,明朝则因朝政糜烂、将帅腐朽痛失战略要地。萨尔浒惨败后的连锁反应,终使辽东局势滑向深渊,开铁之役后,后金彻底扫除辽东侧翼威胁,自此以沈阳为跳板,开启逐鹿中原之局。而明廷深陷皇权更迭与党争漩涡,为王朝覆灭埋下伏笔。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