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走进了深圳华强北,这个地方向来以电子产品交易闻名于世。
这次我不是来淘电子小玩意的,而是想看看这里新设立的机器人交易中心。
一进门,一个显眼的展示柜里摆着各种零部件,可再往里走,却有些冷清,门可罗雀。
不由得让我开始思考,这个交易中心到底怎么了?
华强北与杭州的机器人交易现状走在华强北的街头,随处可见四通八达的商铺,与以前的热闹景象并无二致。
但当你踏入赛格机器人交易中心后,你就会感觉这里有些不对劲。
虽然这里设立了不少商铺,但大多数是做教育类机器人的,仅有两三家在做真正的商业机器人业务。
我碰巧遇到了一位常驻此地的商家阿伟,他提到:“之前本以为这里会吸引很多对机器人零部件感兴趣的人,但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
相比之下,杭州那边早已打造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机器人小镇,虽然也未成熟到大规模交易的程度,但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具备了明显的后发优势。
高价零部件与低成本外壳的对比在国内的机器人产业链中,价格差异是一个常见现象。
机器人交易中心发起人刘涛告诉记者:“我们目前主要经营教育类机器人,因为这些零部件已经实现了标准化。”简单的零部件便宜得可以根据重量出售。
以塑料外壳为例,在一些平台上,甚至可以低至几十块。
但相对核心的零部件价格却高得离谱。
比如机器人用的减速器,这可是机器人的“心脏”,价格相对高很多。
据业内人士透露,例如绿的谐波生产的高精度减速器,一个售价高达数万元。
而一些商家为控制成本,甚至采用自研技术来尽量减少开支。
机器人交易中心面临的挑战刘涛还透露,目前交易中心内的商家数量少的原因之一是零部件缺乏标准化,导致机器人整体价格难以下降。
而且,尽管华强北已经成立了交易中心,但这个市场尚未完全成熟。
很多商家还只是抱着试探的态度,犹豫不决是否要大规模进驻,因为当前市场需求也许并不足以支撑一个庞大的交易中心。
位于交易中心的落寞商家们有时会小声抱怨:“大家都来这里打听零部件,但真的感兴趣并决定购买的人却很少。”这像极了一个“无人问津”的境地。
可以说,机器人交易中心要形成规模和气候,确实还有不少路要走。
未来机器人市场的发展前景机器人市场并非没有未来。
深圳的一些激进政策或是一个例子。
3月3日,深圳市科创局发布了一个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到2027年,目标是实现大量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
事实上,除了深圳,不少机器人企业也在不断尝试和探索。
很多企业为了实现自主可控,都在自研自己的关键零部件。
比如某些机器人企业自研的关节不仅满足自身需求,还对外销售,帮助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解决了自行研发难题。
总结尽管深圳华强北的机器人交易中心还处于起步阶段,零部件价格亦两极分化,市场尚未完全成熟,但未来的潜力却不可小觑。
对比杭州的机器人小镇,两地各有优势,也都有自己的挑战需要克服。
在政策的支持和业内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也许不久的将来,华强北不仅会成为电子产品的天堂,更可能成为机器人产业的新地标。
通过这样的成长和探索,不仅是机器人产业链本身在发展,更是科技进步和现代生活需求的体现。
如果你也对机器人感兴趣,也许下一次去华强北的时候,就能看到一个更加成熟和繁荣的机器人交易中心,成为这一产业链成长的见证者。
未来的机器人世界究竟会怎样?
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期待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