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文凭“保质期”不足五年?倪军谈学历贬值与终身学习的突围战

山猫有名 2025-04-26 00:12:46

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倪军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直言:“我那时上大学,一张本科文凭可以管到我退休;但现在一张本科文凭,能不能管一个学生毕业五年内不被结构性淘汰,都未可知。”这一观点引发广泛共鸣。作为横跨教育与产业的学者,倪军指出,科技迭代加速、知识半衰期缩短,传统学历教育已难以应对未来挑战。他随身携带的《Outlive》原版书,书页间布满划线与思考痕迹,正是其践行“终身学习”的缩影。

现代文凭的“贬值困境”:从敲门砖到“基础配置”

高等教育普及化稀释文凭稀缺性过去40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从每年百万激增至千万级,2023年达1158万人。本科学历持有者占总人口比例不足10%,但一线城市人才市场已呈现“学历通胀”:部分岗位从“本科即可”升级为“985硕士起步”。

教育质量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扩招伴随课程滞后性凸显。部分专业教学内容仍停留在20年前,而企业对AI、大数据等新兴技能需求迫切。倪军批评当前工程教育“重解题轻创新”,学生缺乏系统性思维与批判性思考能力。

技术迭代加速知识“保质期”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每3-5年即发生颠覆性变革。倪军以自身为例:“我是学工科的,但健康领域的新知识必须从头学起。”传统“一纸定终身”的学历逻辑,在技术革命面前不堪一击。

终身学习:破解“结构性淘汰”的核心能力

从“学历认证”到“能力认证”的转型企业招聘逻辑正从“看文凭”转向“看作品”:程序员靠GitHub代码库证明实力,设计师凭作品集赢得机会。倪军主导的溥渊未来技术学院,要求学生大一起参与科研项目,低年级即冲刺顶级期刊,以实践替代应试。

跨领域学习塑造“π型人才”倪军提出“π型人才”概念——掌握两个以上专业领域,兼具深度与广度。例如,医工交叉双博士项目培养的“医师工程师”,既能操作医疗设备,又能研发AI诊断系统。这种复合能力使其在自动化浪潮中更具不可替代性。

自驱力:终身学习的底层燃料“真正的学习始于课堂之外。”倪军强调,教育应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溥渊学院通过开放式课程(如无标准答案的实践课题)打破“唯GPA论”,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获得成就感,形成持续学习惯性。

社会应对:教育体系与个体策略的双重变革

高校改革:从“知识传输”到“能力锻造”

交叉学科建设:如溥渊学院设立“可持续能源”与“健康科学与技术”方向,融合机械、医学、AI等多学科。

产教融合实战:宁德时代与高校联合培养,让学生直面产业难题,避免“纸上谈兵”。

个体突围:构建“学习型生存模式”

技能组合迭代:网页2提出“自主学习能力+一技之长+健康身心+人际交往”的四维竞争力模型,如程序员兼修项目管理,教师掌握短视频创作。

“狡兔三窟”式职业规划:发展副业或跨界技能,例如工程师学习心理咨询,抵御中年失业风险。

政策引导:打破“唯学历”评价体系多地已试点“技能人才积分落户”,将职业资格证书、专利成果等纳入评价标准。上海、深圳对“数字技能认证”给予补贴,推动学历与能力评价并轨。

结语:文凭的黄昏与终身学习的黎明倪军的警示并非否定文凭价值,而是呼唤教育本质的回归——从“学历竞赛”转向“能力进化”。当ChatGPT可替代基础文案工作,当AI绘图威胁设计师岗位,唯有持续学习、跨界融合的个体,才能穿越技术周期的震荡。

正如溥渊学院的实验所揭示:未来的赢家不属于“最高学历者”,而属于“最快学习者”。教育的目标不再是颁发一张“永久通行证”,而是培养一颗“永不熄火的大脑”。在这场与时代赛跑的游戏中,终身学习已从“加分项”变为“生存项”——这是倪军留给所有职场人的终极答案。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