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之间鄙视链》发出后引发了众多上海土著和新上海人的跟帖,意见完全不同,贴出来供大家参考,跟帖不代表老城的观点,老城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外公外婆是居住在上海天津路石库门的土著,老城本人对上海缺乏深度的了解,抱歉了!
纽新网友说:是这样的!我姑妈80年代是住在黄浦区的,九十年代换房子换到了徐汇区,两千年的时候又换到了浦东,黄浦区的房子是最贵的。
信我者得永生认为以前上海人喜欢喝咖啡,是现在人的误解,咖啡其实是改开后才普及的,四九年前,喝茶的上海人,要比喝咖啡的多得多。
元贝网友说:普陀区有条长寿路,长寿路南边居住的居民看不起北边居住的居民。
无非菩提认为:时过境迁了,现在只要地铁、商圈、金融业、娱乐设施、三甲医院、重点学校、推进中的重点发展规划……,只要具备这些元素,基本上就是核心地段的范围,自然会有许多档次很高的小区与人群涌入与聚集,这种事情是毋庸置疑地,看看陆家嘴与潍坊新村这些地域就知道了。
释迦牟僧-久壹轩古玩文玩店认为: 黄卢静,徐长虹,闸北南市下只角,普陀多半刚北人,剩下全部乡下人。
樊家卫网友认为:上海,这座城市已经没有上海味了。
最早,十里洋场可不是吹了的,从静安寺到外滩,有西装分头,有西 餐咖啡,有高跟旗袍。
后来,只能分出“上只角和下只角”,沪语和非沪语,棚户和公寓。
老徐网友认为上海四大棚户区是徐汇,南市,杨浦,闸北。我住延安东路河南南路口,两对面是上海历史博物馆和上海自然博物馆。读书于四川南路36号,上海天主堂小学。上海人最重要的就是弄堂文化,乡下人和上海人的区别就是缺少弄堂文化。
只谈风月认为浦西人不愿到浦东,这是老黄历了,那时没有大桥,地铁,隧道,往反靠摆渡,当然不愿去,现在浦东浦西没有距离感,作为一位卢湾人,我觉得浦东城区更适合居住。
梁认为不要再提上只脚了,这都是被淘汰的事了,现在能在闸北区买套新房子的人的实力,远超你上只脚住老破大的人。
徐网友热为南京路、淮海路、静安寺两旁的弄堂里前几年还有大批倒马桶的居民,哪里的高档住宅区?
爱国魏说: 确实如此,旧上海只分美英租界、法租界及华界。十里洋场位于英美租界特点是工商业发达;法租界则是人员居住比较多。
谭谭网友说:喜欢住哪儿住哪儿,没什么歧视一说,但是说起看病,为啥大部分都要往市区跑,还是资源分配问题,希望以后越来越平均吧。
(留言咨询苏州风水墓地和优惠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