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不管最后的过程是为何,但秦始皇心中只为华夏能统一
有人说,没有嬴政,就没有华夏,如果没有了嬴政到现在中国的领土都是四分五裂,不懂历史就去多看历史,没有深刻了解,没有亲身经历去体会,怎么能在别人身上扣这么大的一顶帽子,不管,过程是为何,但他心中只为华夏能统一。秦灭六国之后并没有停下战争机器,北征匈奴和南征百越,尤其是南征,第一次损失是十分惨重的,秦灭六国之后的六国人并没有享受到和平的红利,反而是加重了负担的,比如像陈胜那样的闾左之人以前是不需要服兵役的,但是秦一统后却被征发服兵役。
始皇帝不是暴君,但是也不是仁君明君。因为这个标准几乎都是儒家界定的。而秦国是法家为首。主色是黑,象征刑法。所以你只能说刑法严苛,再加上军功制的落后,才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发生。我求求你们带着客观规律去看看史书,始皇帝有多难?始皇帝的个人经历是怎么样的?他的家庭环境是怎么样的?成长过程中心态是怎么样的?
始皇帝“暴虐”的时间段是什么时候?万事开头难,作为一个开创者,他无疑是伟大的,但是作为一个改革者,他的步子实在太大,大到哪怕是汉朝在吸取秦朝的教训和成果都要花上上百年,更何况他那即将走到尽头的人生。还有儒家的特殊性,儒家不能大一统的时候,基本就是思想上的巨人和行动上的小矮子。比如欧阳修和王安石就是典型的例子,都是儒家大拿,欧阳修百般阻挠王安石改革。
那个时代儒家狂生可是不少,就和现在的键盘侠一样,本事啥没有,到处喷人不留情面,不讲道理。当面骂皇帝被坑杀也不是没有道理。反正后面唐宋开始,对秦始皇的评价就直线下降,恰恰就是这个时间段,儒家思想逐被扭曲成儒教,又是后面的朱熹。每每个人论及历史,我都感觉心中无力,因为我也不是研究历史的,隔行如隔山,不是所有人都能客观去看待的。苦秦是因为秦国强大想一统天下,而秦国一统天下以后其他六国就凉凉。
换了齐国赵国拥有秦的实力也是一样的,和这个国家的律法与王的性情没有关系。东周战火纷飞求生艰难,强大者必然要扩张实力,不会太仁义的。哪怕在古代,暴君也不是功勋的必要条件。这样你大概就能理解,儒家或者说人们为什么偏向抹黑秦始皇了,因为不是暴君,或者说不那么残暴,同样也能做出一番功绩。仁君+功绩和暴君+功绩,这两个究竟哪个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显而易见。恰恰古代封建帝王不符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他们不比普通人更贤明,却可以把普通人的资源都躲过来奉养自己。另外,希望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人,都会被比他们强大的权贵踩在脚下蹂躏,如果那时候,他们能坦然地说出:弱肉强食就是天理。我佩服他们是条汉子。帝王的权力越集中,普通人越失去自由,但缺乏见识的民众却越会幻想自己是帝王,从而安抚自己失却的自由。有意思有意思。
以武止戈,以战止战,本来也是中国人对于某些战争一种理想化的表述,许多网络史学爱好者可能也是把自己理想的“明君”形象投射到了秦始皇身上,所以想当然地对于秦帝国发动的战争进行了这样一种建构。在完成大一统前,力量和人民是互相需要的关系,只有国富民强力量才能完成统一,而在完成大一统后,力量和人民就转变成对立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