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移动作为国内通信行业的巨头,其“挖坑式营销”和“系统性乱收费”问题早已引发民怨沸腾。结合用户投诉案例与媒体报道,其行为逻辑可概括为以下深层症结:
一、垄断基因下的”傲慢式经营”
中国移动依托行业垄断地位,长期缺乏市场竞争压力,形成了“店大欺客”的经营惯性。其套餐设计往往采用“新老用户区别对待”策略,如WeSim卡、飞享套餐等优惠仅限新用户,老用户被排除在外。这种歧视性政策本质上是对用户忠诚度的反向惩罚,暴露出企业将客户视为”待宰羔羊”的思维定式。
二、KPI驱动下的“全员陷阱”
企业内部以业绩指标为导向,导致从基层员工到管理层形成“共谋式”违规。许多案例显示,客服主动推销所谓“优惠套餐”,实则暗藏资费陷阱;更有甚者揭露其通过地图软件诱导订阅游戏服务。这种自上而下的业绩压力,使得“套路营销”成为系统性行为,员工被迫在生存压力与职业伦理间做出扭曲选择。
三、技术霸权构建的“信息牢笼”
运营商利用技术优势制造信息不对称,当用户要求查看消费详单时往往都是遭拒绝,有用户长达21个月未发现电视会员扣费,大多都是用户被诱导办理“免费”副卡后产生额外费用。这些案例揭示出企业通过技术壁垒,将消费知情权转化为牟利工具。
四、监管失灵催生的“违法成本洼地”
尽管用户频繁投诉,但企业往往以“系统错误”“合约条款”等借口搪塞。经常是移动公司对同一投诉给出两种赔偿方案,暴露出其违规成本远低于收益的现实。这种“道歉式整改”的循环,实则是监管机制失效的必然结果。
五、社会信任崩塌的“负外部效应”
当国企标杆企业都陷入“套路经营”,其破坏的不仅是商业伦理,更是社会信任基础。有用户因乱收费放弃使用20年的移动服务,有网友提到人民日报曾批评其“大公司小做派”,这些现象折射出公众对垄断国企的信任危机已蔓延为对社会治理能力的质疑。
总之,中国移动(其实这里没点名的另外几家通讯公司也差不多)的乱象本质是垄断资本与官僚体制杂交的怪胎。它既享有市场垄断的红利,又逃避市场竞争的约束;既要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政治任务,又缺乏公共服务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这种”两面性”导致其将技术创新力异化为“挖坑技术”,将用户规模优势转化为“收割基数”,最终在逐利道路上与公众利益背道而驰。要根治顽疾,不仅需要引入实质性竞争机制,更需重构国企考核体系,将用户满意度与管理者仕途深度绑定,方能让“人民企业”回归“为人民”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