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军(整编74师)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一,曾肩负过拱卫国民政府首都的重任,因而还有国民党的“御林军”之称。
解放战争初期,该部在华东地区相当难缠,涟水、两淮都给我军造成不小的麻烦。不过其高光时刻特别短暂,1947年5月、还是国民党全面占优之际,就被歼灭于孟良崮,即便后来有过重建,再也不复“五大主力”的辉煌。
对于整74师这个结果,很多人归咎于师长张灵甫过于冒进,完全是没脑子的莽夫行为。但事实真是如此吗?亲自指挥这一战的粟裕晚年却有不同看法。
一、张灵甫的选择
客观来讲,张灵甫在战术方面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他忽略了一点,决定胜负的因素,有时也不在战场之上。
1947年3月,国民政府为保障其华东地区的安全,以整编74师、第5军及整编第11师为骨干组建了三个机动兵团,另调第2、第3绥靖区共7个整编师配合,准备“密集靠拢、加强联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逼华野主力决战或独占山东。
此法虽然保守,但胜在符合实际,至少不会出大岔子,硬拼消耗,华野难以招架。
可张灵甫觉得这样耗时太久、收益太低,不如玩一票大的,以整74师自身做饵深入腹地,再配合周围友军来个“中心开花”,如此便能为党国立下不世之功。
他将决战地点选在了孟连崮一带,此处属于山东解放区的腹地,对进攻的国军来说,算是远离根基、险之又险。
但张灵甫认为富贵险中求,他只要将华野主力吸引住,目标就已完成一半。自身陷入包围不可怕,更外层的国军还可以来个反包围,届时整74师里应外合,战局就能定下。
或许是先前多次对阵华野取胜,让张灵甫过于狂妄,他丝毫没有想过预案,以为一切都会按照设想中进行。
单单看张灵甫的作战计划,其实不算有什么大错,粟裕在后来的豫东战役中也是多次冒险,包围与反包围不断切换,硬是从危险中找到机会。
但本质上不同的是,华野上下一心、做到了令行禁止,国民党军却是一盘散沙、各怀鬼胎。
越混乱的战局,越考验各部的协同配合,粟裕可以让华野接连打完开封、睢杞后,继续不顾劳累、不顾危险、不顾伤亡转过头打帝丘店,张灵甫能吗?
在“有枪就是王”的国军系统中,没有人会愿意为了成就别人而消耗立身的本钱,即便孟良崮之战打赢了,功劳也是张灵甫的,别人的损失谁来补?基于这个顾虑,就注定不会有人真正卖命。
张灵甫为人狂傲,根本没几个至交好友,当时整74师、黄百韬整25师、李天霞整83师被分在第一纵队共同进犯山东,如果张灵甫跟黄、李关系搞好点,说不定结局会有所改变。
但张灵甫跟李天霞先前就因争职务产生矛盾,黄百韬好心来劝他进军应慎重,却被怼:怕什么?只要控制胶济线,就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
仅有的倚靠都被他推开,那就怪不得别人了。所以这不是战术的问题,整74师虽属于孤军冒进,但并非盲目为之,其有过深层考量,只是在种种原因之下,没发挥出来。
二、双方的差距
1947年5月中旬,整74师在张灵甫的率领下,直直向坦埠推进,与周围友军形成脱节。华野司令部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倾巢而出,1纵、4纵、6纵、8纵、9纵及特纵猛攻孟良崮。2纵、3纵、7纵、10纵及地方部队阻援。
这是完全豁出去了,要是歼灭不了整74师,无功而返的华野势必元气大伤。如果国民党的部队也能有如此魄力,战局还真不好说。
但李天霞整83师每天只是龟速前进,在蒋介石多番催促后,才派出罗文浪57团去救援。
57团在苏中战役时就已遭受重创,原团长被解放军俘虏。罗文浪抗战时担任过74军58师参谋主任,跟张灵甫关系很好。李天霞想着让罗文浪57团增援孟良崮是一石二鸟,一来可以甩掉“尾巴”,二来也能向上级汇报自己尽力了。
最终罗文浪57团被歼,李天霞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友军有难,不动如山”。
黄百韬一开始还算尽力,率部打到了孟良崮一山之隔的白马山,但华野的坚决阻击让其半天寸土未进,黄百韬也就开始打起自己的小算盘,逐渐减缓攻势。
根据国民党事后的分析,黄百韬整25师有27000余人,此战他有1个整编旅近万人没动,一鼓作气没打下来,就开始保存实力了。
站在黄百韬的角度可以理解,毕竟为了救张灵甫,自己让近三分之二的兵力拼命冲,已经算对得起友军了。硬把全部押上,最后打下天马山又怎样?损耗是自己的,荣耀却是张灵甫的。为了给别人赚吆喝,把本钱打光,这样的买卖肯定不能做。
交战双方的大局观相差甚远,这才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三、整74师的战斗力
张灵甫战前敢选择孤军深入,也是有原因的,整74师作为王牌部队,拥有全副美械,他自信凭借手里的重武器,一定能争取到友军增援的时间。
真正打起来后,友军虽然没到位,但整74师也让华野吃了不少苦头。其占据山头,强大的火力点多次打退华野进攻。
为争取时间,华野伤亡虽大,但也硬着头皮往上冲。据一位参战老兵后来回忆,敌人阵地之前,我军指战员遗体最密集处竟叠了7层!这是何等惨烈。
所幸张灵甫在地点的选择上犯下一个大错,孟良崮一带严重缺水,他还选择了远离水源地山区,如此一来不仅饮用水得不到保障,连火力都受到影响。
整74师的大杀器是马克沁水冷式机枪,必须要不断往里注水降温来保护枪管。没有水,枪管很快就打红,虽然国军士兵尝试撒尿应急,但人都没水喝,又尿得出多少来呢?最终机枪基本报废。
失去武器优势后,整74师无法抵挡住华野多个纵队的进攻,激战三天三夜,这支国军主力最终覆灭,张灵甫身亡。
在后来的许多军事评价中,不少人认为张灵甫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整74师孤军冒进。粟裕却说:这是不符合战场实际的……未免是‘削足适履’,而且也把敌人想得太蠢了。
的确,不能因为整74师最终失败,就说这个战术有问题。要是国军各部真能做到上下戮力,说不定真能“中心开花”,到时局面就是两级反转。奈何张灵甫高估了友军、低估了华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