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俄罗斯、乌克兰及西方部分社交媒体和智库报道,乌军主力已经撤离苏贾,俄军没有实现对溃退乌军的重创和围歼。

开源情报“黑鸟集团”项目和LiveUaMap项目通过战况地图均确认,乌军已经完全撤离苏贾。但是,乌克兰深层国家项目,认为库尔斯克境内仍然有战斗。
俄罗斯电报频道账号“军事线人”根据现有的可视证据总结认为,乌军不仅避免了严重的战斗,而且在撤退过程中没有遭受显著的装甲损失:
“目前所有迹象表明,尽管乌军在撤退过程中确实遭受了人员和民用车辆的损失,但还是设法保住了主力部队、装甲力量和部队完整性。乌军从库尔斯克地区的撤退更类似于2022年11月俄军从赫尔松的撤离,而不是像伊久姆战役那样突然而广泛的溃败,当时俄军大量的损坏和废弃装甲车辆被遗弃给敌人。”
据乌克兰开源情报项目Dnipro Osint<Гарбуз>分析师称,乌军由于后勤线路被破坏,被迫从库尔斯克地区撤退。然而,他们认为此次行动整体上是成功的,因为在其他方向成功吸引了大量俄军并对其造成了重大损失。而在另一个乌克兰开源情报项目“КіберБорошно | CyberBoroshno”中,分析员认为库尔斯克地区的行动阻止了俄军在扎波罗热方向上的计划进攻。
一些亲俄电报频道账号对于未能在库尔斯克地区组织起预期中的对乌军包围圈感到困惑不解。其中一个频道写道:
“哪里有冒烟的装备纵队(再次强调,是纵队)和数百甚至数千被粉碎敌人的尸体???包围圈在哪??谁偷了包围圈??难道又是有人在撒谎??这不可能……”
电报频道账号“军事线人”将未能组织包围归因于“战场性质的变化”:
“遗憾的是,再一次未能为敌人构建出实际的‘包围圈’。正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样,乌军坚守防线直到最后一刻,并在即将被包围之前开始撤退,将主力连同装备从受威胁的区域撤离。正如之前的情况一样,缺乏大规模包围的原因是战场性质的根本改变。如果以前仅几公里宽的瓶颈地带可以在几小时内被一个坦克营的力量迅速填满,那么现在这个营即使全体出动也会在田野和道路上燃烧殆尽,而无法完成一半的路程。没有突然且快速的机械化突破进入敌后,就不可能实现对敌人的突然包围。”
坚持弹性防御,歼灭鬼子有生力量[点赞]
放虎归山必留后患,这说明俄军的战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