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朋友圈的人,不是低调,多半是这三种人

赵俨聊情感 2025-04-11 04:04:05

夜晚霓虹在玻璃幕墙间折射出十二种蓝,深夜加班的姑娘咬着冷掉的三明治,指尖悬停在朋友圈发送键。

这座城市每分钟诞生437条新动态,却也有无数人正悄悄关闭那个小小的相机图标。

当社交媒体变成现代人的第二张身份证,沉默反而成了最昂贵的奢侈品。

今夜,我想和你聊聊那些主动让生活“失焦”的人。

01

心理边界者

《局外人》开篇那句“今天,妈妈死了”的惊悚感,在朋友圈时代演化成更隐秘的创伤。

表姐的产房九宫格下,躺着同事刚去世父亲的讣告;

网红餐厅的奶油顶,融化在某多多拼单的“砍一刀”里。

这种信息泥石流,让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在2019年彻底关闭了朋友圈。

他的书房总让我想起《闪灵》里那个大雪封山的酒店,只不过隔绝的是数字噪音。

有次家庭聚会,亲戚质问:

“你连外甥百日宴都不点赞?”

他微笑着引用荣格的话:

“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后来我才知道,他正在帮躁郁症患者设计情绪隔离舱。

那些在朋友圈被迫共情的深夜,本可以用来修复自己的心理边界。

就像《楚门的世界》里那艘戳破虚假天空的船桅,清醒的人总要率先承受孤独。

当有人在凌晨三点刷到第27条励志语录时,某个沉默者正用《道德经》镇住发烫的手机。

有些人的心理防线,远比柏林墙更坚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02

生活体验者

心理学教授卡尔·罗杰斯曾说:

“成为自己,是生命最庄严的仪式。”

在德胜门的小院里,我认识了一位七年没发过朋友圈的茶艺师。

每周三下午,她都会把手机锁进榉木茶柜,用铸铁壶煮水时盯着气泡从蟹目涨到鱼鳞,窗外的银杏叶影在茶汤里舒展成水墨画。

有次暴雨天,我撞见她蹲在工作室门口观察蜗牛爬过青砖,手机屏幕朝下扣在石阶上,水珠顺着刘海滴成银线。

她曾说:

“发朋友圈的30秒,足够看清水珠里折射的七种光线了。”

真正的体验需要调用全部感官,就像手冲咖啡不能隔着滤镜闻香。

她的故事让我想起《海上钢琴师》的1900,那个拒绝踏上陆地的钢琴天才。

当所有人都在甲板拍摄自由女神像时,他选择用八十八个琴键丈量世界的半径。

认知神经科学发现,频繁记录会削弱记忆的杏仁核活性。

这解释了为何《追忆似水年华》的玛德琳蛋糕必须在不被拍摄时才能唤醒完整味觉记忆。

那些活在取景框外的人,早参透了生活的隐喻:

当你在朋友圈九宫格里精修野餐布时,真正的浆果正在指尖腐烂。

03

社交反思者

《变形记》里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清晨,恰似现代人醒来发现自己成了社交媒体的提线木偶。

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贴主说自己的朋友圈停更在五年前某条《搏击俱乐部》台词:

“广告诱惑我们买车子买衣服,于是我们拼命工作买不需要的东西。”

现在的他在舟山群岛当气象观测员,每天记录的数据从不上传云端。

有次台风天视频,他背后的百叶箱在狂风中像架走音的钢琴。

他说:“以前发精修露营照要花三小时摆拍,现在连头发被吹成海胆都不在乎。”

真实的生活不需要观众,就像真正的台风不会为点赞数改变轨迹。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拟剧论”在短视频时代全面崩塌。

那些退出朋友圈的人,不是拒绝表演,而是把人生剧场从公共广场搬回了心脏最深的密室。

作家韩炳哲在《他者的消失》里写道:

“数字化的互联网和全交际并未使人们更容易遇见他者。相反,它恰恰更便于人们从陌生者和他者身边经过,无视他们的存在。”

社交反思者就像卡夫卡笔下的饥饿艺术家,他们选择在流量狂欢中保持清醒的饥饿——

毕竟,用修图软件拉长的腿永远追不上真正走向山海的脚步。

04

当世界热衷用像素丈量存在感,总有人选择用消音的方式放大生命的原声。

庄子云: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

那些省下来P图的时间,可能刚够煮开一壶山泉水,看清茶叶怎样在漩涡中舒展成完整的春天。

毕竟,真正的丰盛不需要向朋友圈报备。

就像撒哈拉的星空从不在社交媒体闪烁,却永远悬在每个仰望者的眼眸深处。

愿你也有勇气偶尔关闭那个小方框,让生活像未裁剪的胶片,在静默中显影出更本真的纹理——

那里面藏着比九宫格更完整的,关于“我”的叙事诗。

END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云上时光。多平台签约作者,不务正业的心理咨询师,有过10万+文章,只读纸质书,只爱方块字的水瓶座。岁月漫长,愿陪你一起成长。

0 阅读:6

赵俨聊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