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在北京被称为紫禁城,故宫始建于明朝朱棣年间,当时的都城仍在南京,朱棣登基后,北平改名为北京,并迁都于此。
在古代,迁都是一项重大的事件,因为迁都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格局。明成祖迁都的诸多因素中,多民族统治是导致明成祖迁都的一个主要因素。
1.朱元璋迁都之论
京城是每个王朝的政治、经济、行政、文化的中心,在唐代长安等地也是最富裕的地方。所有人都在渴望着这座繁华的都城。
从夏以来,全国共有277个大小政权,其中首都217个。从城市的位置来看,这些城市大多都是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这样才能方便的获取食物和各种资源。
黄河一带,是华夏人的发源地,也是中国人的发源地,也是国家的中心。
但是在明代,朱元璋选择了南京的首都。首先,应天成是朱元璋开始创业的第一步。明太祖在应天城大放异彩,先后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收复福建,两广,云南,川贵,北伐元朝,一统天下。
可以说,朱元璋在应天的心中,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于是,除了朱元璋之外,还有几个跟随朱元璋征战天下的文武百官,都提议将首都建在应天,而朱元璋也趁机将应天国作为首都。
然而,这并不是结束。朱元璋打下了江山,居安思危,他发现,在应天以前,虽然也有都城,但都是些小势力,比如秦汉,隋唐,甚至是北宋,都是以北方为中心。朱元璋曾有过在北方建都的念头。
所以朱元璋登基后,在一次北伐中,亲自前往汴梁,与将军们商讨北伐的事情,同时也想看看汴梁是不是可以成为首都,但最终还是让他大失所望。因为汴梁刚经历过一场战争,现在已经是一片废墟,百姓生活都很困难。
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彻底的死心,他采取了历朝历代所没有的措施,即以南京为应天,以开封为北京,实行“双京”制度。朱元璋临时起意,就是在南京任职,在此期间,开封的政治地位得以提高,凭借其政治地位,开封得以快速恢复。
一年之后,朱元璋再次动了要迁都的心思,于是就有人建议把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定为都城,但是这位大臣却不认为凤阳有多好,毕竟凤阳那个地方,比开封还要混乱!他只不过是把凤阳当成了朱元璋故里,想要取悦皇上罢了。
当然,这种想法很快就被否定了,因为凤阳的地理条件实在是太恶劣了,就算恢复几年,也不可能比得上朱元璋迁都的速度。
所以,朱元璋在犹豫的时候,并没有决定大明的都城。但是,皇帝的迁都思想对朝廷的气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朱元璋一直在为迁都而奋斗。
首先,他把四个儿子分到了西安,太原,北平,开封,这四个地方,朱元璋都在犹豫。很快,他就派了王世子去调查。
朱标视察归来,将这几个地区的详细情况呈交给朱元璋,并建议朱元璋,要不迁都,就把西安当作都城。朱元璋听得很仔细,就在他准备做点什么的时候,就在这时,太子突然病倒了。
朱元璋一门心思都在自己的儿子身上,所以才会推迟迁都的事情。后来,太子过世,蓝玉之事,朱樉和朱棡相继过世,朱元璋已经没有了迁都的心思。
2.朱元璋为什么没有考虑北京?
综上所述,朱元璋并没有把北京作为首都。这是由于元顺帝建国之初,仍在元朝首都首都(北京),尚未完全平息。徐达才在朱元璋登基九个月之后,攻入大都。
朱元璋在攻占大都的前一天,才实施了“两京制”,对元大都在“大一统”的统治中所具有的政治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所以,他不会把北京当作首都。
朱元璋于1369年平定元军,与文武百官就京城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辩论,但是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应天,汴梁,北平。
朱元璋甚至还以凤阳为“中都”,因为凤阳是他的故乡,所以才会有三个都城。有人建议把北平作为首都,但是朱元璋拒绝了。
1378年朱元璋废除北京,并把南京变成了开封。三个都城,终于落下了帷幕。北平是除南京以外的朱元璋的候选城市吗?当然不会。如果不考虑南京,朱元璋也不会选北平,而是选西安。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西安,是因为他想要抵御蒙古人,控制北方。很明显,北平没有朱元璋所希望的那样。从地理上讲,北平北部有蒙古大草原、大森林,北方的牧民若有意南下,便可直进,使朝廷的政局不稳。
要想把首都迁到北京,必然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作为后盾,不然中原的崛起能否延续至今,也是一个未解之谜。
1.朱元璋迁都之策
实际上,北京对辽、金、元等北方游牧民族所创建的王朝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元代在北平建立都城,靠江南提供食物,又有海上交通,南北相辅相成,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动向。
只有把南方和南方的优势统一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南方和南方都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农业和游牧,一个地方管理不好,就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朱元璋对迁都的犹豫不决,说明他没有正确认识到农业与游牧的协调,从而使其统治得以稳固。但是,当时的统治者还在享受着新的世界,很难从富裕的南京走出去。
然而,朱元璋在对其首都归属问题的讨论中,逐渐意识到南京的某些问题。明朝虽将元朝的力量驱使到了北方,但是,元朝的残余力量却一直在骚扰着明朝的北方边疆。朱元璋要想将元朝的余孽一网打尽,就必须不断地发动军队。
但南京虽然是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但与北方边境相隔甚远,根本无力抵御蒙古残余势力,组织北伐。所以朱元璋提出了两种办法:一是把京城迁往北方;二是将明朝的军事中心向北方分散。
要想把首都迁走,迁移人口、转移财产、修路、建造新的宫殿,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如果要把军队的重心放在北方,就必须要派出将军。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得不忠,甚至造反。
朱元璋为了保证大明的长期稳固,把四个年长的儿子送到西安,太原,北京,开封。在这些人当中,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即北平和北京的燕京。
在朱元璋的计划中,等到朱允炆登上皇位,积累了足够的政治经验,大明帝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到时候朱元璋分封藩王的事情就会迎刃而解,那些被册封的国王就不会对朱允炆的皇位构成任何威胁。
不过,朱允炆对自己的祖父册封诸侯很是不满,在他的位置还没有坐稳的时候,朱允炆就想要将他的封地给废掉。后来,所有人都知道,朱棣发动了靖难,成功登上了皇位。而靖难之战的爆发,更是促使其决定迁都北平。
2.朱棣迁都的缘由
朱棣即位之时,可谓是内忧外患。朱元璋任命的藩王,对他的统治构成了威胁,朱棣就是靠着这种方式登上皇位的。
他都能做皇帝了,朱元璋的其他几个儿子怎么就不行了?很难说他们不会象朱棣那样反叛。外在的是经常侵犯边界的北方牧民,比如蒙古和女真人。
内乱的藩王很好对付,因为所有人都对朱棣这个新的皇帝有所顾忌。而其他的牧民就不一样了,他们距离这么远,又怎么可能守得住?所以朱棣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朱棣坚决地支持北平。
首先,北平是元朝首都,对蒙古人来说很重要,如果以北平为首都,蒙古人的妄想就会破灭。
其次,北平是边境,蒙古大军一旦南下,无论是调动兵力,还是直接调动,都十分的方便。
第三,京杭大运河在元朝的时候,经过了一次调整,可以从江南直接到大都,省去了太多的麻烦。
朱棣本是北平的皇帝,和朱元璋一样,对凤阳也有特殊的感情。所以1403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把北平变成北京,并且命令南京成为明朝的首都。
朱棣改名北京之后,便开始着手准备迁都北京。北京的王宫于1420年正式落成,朱棣于次年决定迁都。
明太祖朱元璋从建国之初,就对建国后的国都问题感到困惑,朱元璋执政31年也没能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朱元璋仍然认识到南京作为首都的缺憾,所以他一直在考虑首都的问题。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为实现朱元璋的心愿,决定迁居北京,以维持大明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