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阿斯利康青岛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一期(建筑主体)建成,标志着青岛生命健康产业加速向千亿级迈进。记者调查发现不仅是阿斯利康,当前更多的创新主体正活跃在这一赛道。
在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当中,青岛将生命健康产业作为突破发展的5个新兴产业之一,提出到2027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当前,青岛正重点发力合成生物、康复医疗器械、基因和细胞诊疗等生命健康产业三条细分赛道。
记者采访获悉,目前,仅青岛市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园已集聚相关市场主体1000余家,拥有海尔生物、易邦生物2家市级链主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4家,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3家,瞪羚企业12家,高企88家,四上企业54家,获批二、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420余项,医疗器械备案1030余项。生命健康类产业基金规模超45亿元,累计为瑞博斯生物等15个项目投资7.6亿元。
青岛正加快培育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打造“海洋药仓·中国康湾”产业地标。
强化合成生物产业布局种源位于农业产业链上游,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最重要载体。国家层面提出加快生物育种商业化步伐,要重视生物育种带来的产业变革。种子技术研发能力是种业竞争的核心,但是相对于部分发达国家已经逐渐进入4.0智能育种时代,我国育种技术仍处于以杂交育种和分子技术辅助选育为主的2.0时代向3.0时代过渡的阶段。在此背景下,极智生物致力于整合各方面资源,建立一个全链条系统化工程化的育种系统,为种企提供育种检测服务、关键共性技术支持、商业品种授权等方式提升种企育种效率、分散风险,推动中国种业分子育种技术应用发展。
以基因检测产品为例,极智生物基于自主开发的液相芯片捕获技术开发了多款液相育种芯片,涉及主粮作物、杂粮、果蔬、林木、畜牧等多个物种领域,共为全国百余个科研单位、高校和种业公司育种团队提供检测服务,累计检测样本超万份。同时,对已发表的物种文献进行手工筛选、位点校正,并通过表型验证确定功能位点,并建立了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主粮作物的功能基因库,能够对育种材料,进行精准基因型“体检”。
此外,极智生物自主研发了适用于多物种的智能育种分析平台,该平台集本地化高性能计算、分布式文件存储、数据管理系统、智能计算调度模块及生物信息应用于一体。针对不同的育种应用场景,整合了物种功能位点数据库,搭建了基因型分析、表型分析、遗传多样性评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全基因组选择、最优亲本组配及品种相似性分析等多种分析功能模块,依托可视化云端交互界面,可为育种专家提供从数据解析到育种决策的全流程智能支持。

“在业务拓展领域,政府部门依托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优势,牵头组织与金妈妈等6家种业龙头企业的深度对接,围绕"基因检测+智慧农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已达成3项战略合作意向,一季度将推出种质资源全基因组检测筛选方案,推动企业年检测样本量再上一个台阶。”山东极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凤凤说,“基于多年来在科技服务、育种CRO服务方面,积累的种质资源、基因资源、多组学大数据、AI育种算法和基因编辑技术,下一步将重点开展高产优质+耐逆+抗病的小麦突破性新品种创制工作以及优良底盘品种的快速定向改良工作。目标是通过2-3年的时间,完成多个优良基因聚合的小麦品种培育。通过数字育种4.0技术的科技赋能,实现快速、精准的品种的选育。”
在合成生物赛道,青岛已集聚蔚蓝生物、高能合诚、极智生物等各类合成生物企业。其中,蔚蓝生物、海大生物、尚德生物、康迈臣等规上生产类企业,依托生物制造基础,进一步强化在合成生物方向上的布局。全国头部的基因合成企业擎科生物已在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行业领先的基因测序企业极智生物将总部从天津迁入高新区,搭建了青岛市生物医药公共研发平台、青能所合成生物产业技术转化平台等一批专业性平台,其中青能所平台正分期建设发酵中试、发酵工艺验证、分析测试、微生物培养、分离纯化、GMP等6个公共支撑平台和1个个性化项目孵化平台。
深耕基因和细胞诊疗赛道在华夏(青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研发人员正在将一层薄薄的羊膜组织“精雕细琢”成可注射的均匀颗粒。这些本该在新生儿出生后作为医疗废弃物的围产组织,在产妇的捐献后,经过“高科技”的工艺开发,变成了生物医用材料中的“天然黄金”,可以对人体多种组织损伤进行修复和诱导再生。看似神奇的转变,正是华夏生物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深耕细研的成果。
生物医用材料行业快速发展,以脱细胞基质材料(dECM)为代表的新一代医用再生材料为组织修复提供了新方向。华夏生物自2023年落户青岛高新区后,专注于围产组织dECM材料的研发与工艺革新,首创“酶辅精准修饰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构建高性能dECM材料绿色智造平台。同时,针对围产组织资源合规获取等难题,华夏生物与康复大学合作共建“人源性材料创新平台”,积极推动数智化围产组织材料库示范项目的落地。展望未来,华夏生物将进一步深化与康复大学的合作。

据华夏(青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美荣介绍,公司目前有两款核心产品正在申报三类医疗器械——针对眶下凹陷和骨性关节炎的注射用脱细胞羊膜基质,产品利用健康产妇捐献的围产组织,通过创新脱细胞工艺,解决了行业长期痛点。例如,针对传统脱细胞工艺易破坏材料三维结构的问题,华夏生物首创“酶辅组织精准修饰技术”,在高效脱除细胞成分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了羊膜细胞外基质的天然超微结构,显著提升了材料的临床修复效果。
“目前,我们正在筹划与康复大学搭建基于细胞和材料的再生医学校企联合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开展技术与产品的合作攻关,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张美荣说,华夏生物将稳步推进现有两款产品的注册进程,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向国家器审中心递交注册申请,并力争2026年底至2027年初取得两款产品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除此之外,华夏生物将加速与康复大学共建校企联合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原料储备布局、核心技术突破与再生医学新应用领域拓展,进一步巩固其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与市场竞争壁垒。
目前,在基因和细胞诊疗赛道,青岛高新区聚集了奥克生物、瑞思德、康立泰等研发驱动型企业。其中,奥克生物成立了山东省人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其研发的结肠炎药物是省内唯一进入临床二期的干细胞药物。康立泰围绕白细胞介素进行十余条管线的新药研发,其研发的细胞免疫激动剂(KLT-1101)已进入临床二期。瑞思德建成了细胞制备、基因检测中心和综合细胞库。2024年奥克生物、瑞思德获评市企业技术中心、市工程研究中心。
拓展康复医疗器械应用场景在康复医疗器械赛道,青岛拥有康复大学、青岛康复产业孵化器等资源优势,并集聚了泽普医疗、康道医疗、正仁慧康、形康三维、安德溥科技等一批康复医疗器械企业。
专注于医疗康复运动技术和智能化康养产品的设计研发,泽普(青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持续深耕医疗康复行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AI康复机器人为核心,推出多款高端康复医疗设备,专注于运动康复赛道,打造多个临床康复整体解决方案,全线产品赋能临床多个科室,解决行业难题,助力患者恢复健康,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生活。其自主研发的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高端康复机器人产品空白。该系统通过负重、迈步和平衡三要素相结合,模拟正常人步行模式,用机器腿带动患者,为下肢有障碍的患者提供高度重复的步态训练。“目前,世界上能做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产品的企业不超过5家,我们是其中之一。”泽普医疗总经理吴昶霖说,该产品的相关技术打破了国际垄断,填补了国内高端康复机器人产品空白。据介绍,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精准满足了脑卒中、脑瘫、帕金森、脊髓损伤等患者下肢行走障碍的康复需求,通过高重复的行走训练,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神经冲动传入反馈,实现最大程度的生活自理。系统使用的硬件全部由企业自主研发,配备了全球领先的镜像步态技术,并首次在医疗器械中应用力触觉反馈技术,能为患者提供本体感受反馈,及时矫正错误的行走步态。目前,泽普医疗共有200多种产品,覆盖三级医院康复科60%至70%的康复配置。企业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0%,已与俄罗斯、巴西、土耳其、新加坡、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合作协议。
不断探索新技术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应用,青岛还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础,发挥移动高新区分公司、青岛算能科技、快际新云等的算力、算法优势,针对AI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应用,布局生物信息及数据分析、菌种及催化剂设计、超高通量细胞筛选等资源,强化相关数据服务类、软件平台类企业引育,实现在新兴赛道上的融合发展。接下来,青岛将继续依托康复大学,结合市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园,加快培育生命健康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竞争力的“中国康湾”。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娄花)
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