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女孩缠着爸爸要吃棒棒糖,爸爸说:“妈妈不让吃。”。
他明明可以耐心解释吃糖对牙齿的危害。但他偏偏说,妈妈不让吃。
这轻飘飘的话语背后,暗藏着一个令人无奈的信号——在爸爸眼中,吃糖本身似乎并无大碍,问题仅仅在于妈妈的禁令。
有多少家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妈妈费心费力立规矩,爸爸和爷爷奶奶却各种唱反调。
不让孩子看电视,不是因为看电视对视力不好,只是因为妈妈不让看。
不让孩子熬夜,不是因为熬夜扰乱身体生物钟,只是因为妈妈不让熬。
不让孩子吃油炸食品,不是因为油炸食品不利于健康,只是因为妈妈不让吃。
长此以往,孩子的认知便会陷入混乱。他们不再关注规则背后真正的意义,而是学会了寻找规则的漏洞。
当孩子发现只要绕过妈妈,就能达成自己的目的时,家庭的教育防线便出现了裂痕。
在孩子眼中,妈妈成了那个不近人情的“坏人”,而爸爸和爷爷奶奶则摇身一变,成了能满足自己一切愿望的“好人”。
亲子关系逐渐失衡,妈妈的教育权威被消解,孩子开始对妈妈制定的规则阳奉阴违。
等到孩子养成不良习惯,或是出现行为偏差。他们又反过头来指责妈妈,爸爸抱怨妈妈太过严厉,爷爷奶奶心疼孩子受了委屈,而妈妈独自承受着所有压力,满心疲惫却无人理解。
更严重的是,这种教育上的分歧,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他们不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遇到问题第一反应不是反思对错,而是想着如何逃避规则。
家庭本应是孩子成长最坚实的后盾,可教育理念的不统一,却让这道防线千疮百孔,最终影响的,是孩子的一生。
而有些奶奶的做法更是让人寒心无比。
孩子年幼需要照顾的时候,她总有无数推脱的理由:要去唱戏,要去卖保健品的地方听课,要去串亲戚,要去赶会……
总之她有各种事情就是没时间看孩子。
面对儿子她装出无辜的表情:‘“我想看孩子的,可是我不会呀。”
转头却对儿媳冷言冷语:“自己生的孩子本来就应该自己看,我年轻的时候我婆婆从来没帮我带过一次孩子,都是我自己带大的。”
在亲戚邻居面前她又开始颠倒黑白:“儿媳妇都不让我见孩子,我想孩子,天天想,可是见不到呀,老了,不中用了,儿子都听儿媳妇的。”说着说着,还真能流出几滴眼泪。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她受了天大的委屈。
孩子长大了,她又去孩子的幼儿园“作妖”。那意思就是儿媳妇平时不让孩子见我,没办法,我太想孩子,才来幼儿园看看孩子。
她以为幼儿园的老师会像村头的大妈一样听她胡说八道吗?实在是可笑至极。
老公一直在外地上班,每次回来也都不愿意去婆婆家,虽然我不理解他为什么对自己的母亲如此抗拒。但是出于孝道,每次还是会催促老公去看望父母,总觉得老人年龄大了,应该多陪陪。
孩子同样不愿意去奶奶家,因为孩子每次去奶奶都爱理不理的,也不愿意陪孩子们玩。
就奶奶那个冷漠程度,就好像孙子孙女都不是亲生的,都是我二婚带到他家的一样。但是我每次也都会哄着孩子尽量去,不为别的,就觉得孩子爷爷挺可怜的。
本不想和她计较这么多,居然又去孩子的幼儿园演戏。从此以后,老公回来不想去婆婆家,我不会再劝;孩子不想去,我也不再勉强。
有些关系,不是单方面的努力就能维系的 。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