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孙梧《根,泥土,灵魂的归宿》

孙梧谈文化 2024-05-05 19:20:45

根,泥土,灵魂的归宿

文/孙梧

1

钻入根系的骨髓、血液、神经末梢

我获取了它微小的细节

还是读出了泥土。灵魂。安息地

和轮回的事物一样

我不过是把易逝的自己打回原形

描绘出一个个元素

在天空下,与空气、草木、山川穿梭于时光的身体

2

匍匐在地,我亲吻葬我祖辈的泥土

亲吻诞生我、养育我、埋掉我的泥土

咽下一生的沧桑、苍老、经历

它们裹着旧事物的残骸和史书的碎片

它们顺着大自然的轨迹

融合着万物、同化着万物,又不停翻新、变成黑白照片

等活着的人,等逝去的人,等一缕青烟升起

等我们每一个自己

它们是一粒种子,和新的生命体

3

草本的词源于农耕

当贫瘠的土地种下一粒粒种子

草木有了根,根有了依靠,泥土有了

部落。草窝。木栏栅

许多部落逝去,许多草窝翻新,许多栏栅拆了又建

建了又拆,隐秘了一次次的事件

而每一次黑暗都暗藏影像,有光有影有情节

但都拒绝解释

像黎明前返回的流浪人

一次次压低脚步,一次次丈量草木之根

一路走来,经历地震、洪水、酷暑寒冬

经历狼烟起,战火烧

刀剑无影。外族入侵,民族融合

刀枪伤骨髓

箭簇使土地伤痕累累,胎盘内蓄祖辈们的血性

卫青、霍去病、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

他们站在土地上,脚插进泥土

替我们挡住黑,让草木是草木,泥土是泥土

证明着穿过时空的重生

4

大写的汉字成方形,有心,最容易发出乡音

音轨有相同的情感

如一缕光照出的黄皮肤、黑头发

黄如狼毫,一撇一捺

勾勒出结绳记事,方块字体,写在了土地身上

成甲骨文、史记春秋,成王羲之、成岳阳楼、成儒家的四书五经

刻在泰山之巅

稳固着纯山净水、抚慰着风雪中的亲人

黑如浓墨,洒着洒着

水墨画就从指缝间,缓缓流溢出来

成米酒、成酒糟、成嵇康、成李白,成李清照的小舟

渗透进大地的每一条血管

醉了一方热土,醉了千秋万世

5

像黄河,像长江,像长城,像秦岭,像泰山

像华夏,像东夷,像秦皇汉武,像唐宗宋祖

有些东西像经文,一个人还活着

有些东西像容器,接纳着从不认识的事物

有些东西像废墟,枯叶,烟灰、废弃的空间

而祭祀、婚俗、丧俗

有遗风。音乐、舞蹈、戏曲、美术

有传承,它们继续在舞台上演

在土地上变换出不同的脸谱、铿锵出不同的口音

像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土有根

6

每一片叶都会寻找它的根

把脚下的泥土命名为故乡。从新芽开始

就刻在叶脉上。在凋落的那瞬间

就抓住灵魂,让腐烂的身躯成泥,与泥土

一起背着故乡两个字

如一把把粮食

在粮仓、在集市、在一张嘴边,在醒来后的早餐

如风中绽放的花朵

勾画出小桥流水、曲水流觞或梵音钩织的桃花源

7

我的安身之处不过是一间小小的子宫

它开始是

是母亲身上的一块肉

小时候是一间草屋、一场雪仗,一条烤鱼

求学时是母亲塞的鸡蛋,父亲递的几块钱

工作时是周末回家的路

现在是苔藓植物、青石板路

我在城里头,母亲在土炕头,唤我的乳名

8、

一个守故村的人

守成了山岗前的一座石碑

一个离村进城的人

守成了阳台的一棵白菜、客厅的一幅山水图

一个出国的人

守成了微信里的乡音,纸墨边的笔画

一个说评书的

一个画脸谱的

一个飘来飘去的

一眼望去,那么厚重的泥土

要印多少脚印,才能回到归处

9.

捏一把泥土舔一舔

他以为有牛的粪土味,或小麦发芽的气息

在城市的拐角,他还在捏一把泥土

却有了钢筋混凝土味

他掉泪,酗酒,抽烟,写乡愁

写出的乡愁像一只小鸟

张开双翅欲飞

10

槐树直立在老家的村头

旺盛的绿叶,荒凉的绿荫,勾起石碾压草垛

旱烟袋挑落夕阳,高粱迎来麻雀

怎么都听不清你的口音,就像送你出村时

没有人等你回。而你

把梧桐树描出自身的身影

三根木钉,足以安放一个人的人生

11

把身上的灰尘抖落

把灵魂的灰尘抖落

把装沙漏的瓶子抖落

抖落很容易,抖落很艰难,抖落像史书的前言

必有后序和补充

12.

不必细说,时间接纳了我

土地接纳了苦难和笑脸,像抽油烟机

抽走了摆渡的肉体

肉体终于可以放下,思想可以放下

唯有泥土,像抹不掉的痕迹

有骨骼支撑肉体,有根系在心,有血液咕咕

流淌出一脉相承的脉搏

原来并无痛苦,亦无悲伤

原来虚无是灵魂的归宿,与土地只隔着一个黑夜

孙梧,山东蒙阴人,中国作协会员,《诗民刊》主编。诗歌曾入选多个年度选本,出版诗集《崮乡叙事》《背面》《孙梧诗选》、诗合集《辛卯集》。

0 阅读:3

孙梧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