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美国对乌克兰的断援决策被《华尔街日报》称为“新孤立主义的里程碑”,其背后是多重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
当如今特朗普二次登上总统宝座时,得到的是比2016年更加糟糕的开局:联邦债务突破37万亿美元大关,光是国债利息支出已占财政预算的14%,就在新政府想方设法节约开支时,庞大臃肿的政府体系自身却成了阻挠改革的最大力量。
眼看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改革举步维艰,现实的一切迫使特朗普政府启动“战略资源置换计划”——将2025年对乌军援预算从430亿美元压缩至89亿美元,同时要求基辅以顿巴斯地区稀土矿产开发权抵偿债务。
这种“资源换安全”的交易模式,标志着美国对外战略从意识形态导向转向赤裸裸的现实主义:
曾几何时,美国作为冷战的最终赢家、整个民主世界的保护者风光无限,堪称我想打谁就打谁,我想朝哪里派兵就向哪里派兵,几乎从来不用考虑军费不足的问题。

海湾战争成了美国的高光时刻
而眼下,驻欧美军基地规模裁撤40%的同时,曾经和俄罗斯势不两立的华尔街却空前讽刺地通过《跨大西洋金融稳定协议》试图吸纳俄罗斯主权基金投资,最初的年规模就达300亿美元。
如今放弃乌克兰,结好俄罗斯的现实选择,意味着美国已经从战略扩张转向至少是局部战略收缩。
当然,也不是完全的战略收缩,而是美国地缘战略的布局重建。五角大楼《全球态势评估》显示,2025年美军印太司令部预算占比提升至38%,而欧洲司令部的经费比例则降至冷战后的冰点9%。
今年2月,在对外立场上一贯紧随美国的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对来到慕尼黑的北约盟国首脑们坦言:“北约的欧洲盟国须未雨绸缪,针对美国可能撤销的安全保障做好准备。”——这实则是将集体安全责任转嫁给欧盟。
更具深意的还有,美国已绕过欧洲与俄罗斯多次秘密会谈,默许俄方控制克里米亚及乌东四州,换取美国未来与俄罗斯联手控制全球能源定价权。

普京终于熬出了头
这种“土地换生意”的协议,延续了特朗普的商人式外交风格,更折射出美国在战略收缩中仍试图控制关键领域影响力的算计。
二、乌克兰的崩溃危机随着俄乌战争即将走向尾声,乌克兰正经历自1991年独立以来最严重的系统性崩溃。
军事层面,曾覆盖86%国土的北约防空网络仅剩基辅周边两套“爱国者”系统维持运转,乌军的日均弹药消耗量从5000发骤降至实弹训练全面停止,兵员征召年龄被迫放宽至16-65岁。
经济领域同样呈现灾难性图景:格里夫纳兑美元汇率突破50:1,冬季供暖缺口达47%,技术移民流失率攀升至39%,实际控制人口不足2800万,兵役适龄人员从620万人降至290万人。
三年内,乌克兰损失了36%的GDP,75%的钢铁产量,70%的化工产品产量,15%的粮食产量,而且这样的衰退还远远看不到尽头。

来自乌克兰的难民
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全面崩溃促使泽连斯基政权的合法性加速瓦解,连一向亲西方,位于乌西部的利沃夫州都宣布组建“临时自治委员会”,想要摆脱给泽连斯基政权陪葬的命运。
随着泽连斯基的失势,被其罢免的前陆军总司令扎卢日内再次活跃起来,其身着戎装频繁出席英国公开活动并慰问受训乌军,大有取而代之之势。
而且,前线乌军的节节败退更动摇了后方的基本盘,从2025年1月开始,在敖德萨等港口城市的亲俄武装组织从地下走向台前,向支持乌政府的外国雇佣兵公开发动袭击。
现如今,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在越南化的乌克兰:从反对俄罗斯影响的最前沿直到如今价值耗尽,成为美国的弃子。
更致命的是,如果战争不能尽快结束,灾难造成的混乱将溢出乌克兰,影响整个欧洲。

战争给乌克兰平民带来的灾难
如今俄军步步逼近的攻势已威胁敖德萨港口,这条占乌克兰粮食出口90%的“生命线”若被切断,将直接冲击欧洲粮食安全。
联合国难民署数据显示,当前已有1200万乌克兰人流离失所,若战事升级或将新增300万难民涌入欧盟,而到去年年底欧洲已经容纳了630万乌克兰难民。
如果这一数字进一步扩大,德国、波兰这些靠东国家的社会肯定会因无法承担的重负发生撕裂。
三、欧洲安全架构的剧变随着乌克兰的溃败,长期躲在“北约保护伞”下面享受着和平红利的欧洲第一次感受到了紧张。
美国战略收缩迫使欧洲启动“被迫自立”进程,德法主导的“欧洲快速反应部队”扩编至6万人,军费占比突破GDP的2.5%;

在快速反应部队的英国士兵
对俄罗斯怀有深深敌意的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则策划建立“东部防御联盟”,单独采购韩国K2坦克及FA-50战机;欧盟《战略自主法案》更规定关键武器系统国产化率不得低于60%。
这种防务自主化趋势伴随着深刻矛盾:德国总理公开讨论“建立欧洲核威慑体系”,暗示可能突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框架;法国则推动“欧洲干预倡议”,14个成员国联合军演规模同比扩大40%。
当然,一盘散沙几十年的欧洲如今才想到要建设独立的军事力量为时已晚,他们早已错过了最近的时间窗口——那还是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
伴随着跨大西洋联盟的信任裂痕日益显现,美欧贸易额在2023年同比下降12%,而中欧贸易同期增长7%;欧盟对美液化天然气依赖度从40%降至28%,特朗普高高举起的关税大棒引发的美欧贸易冲突正持续发酵。
布鲁塞尔国际关系研究所警告:“北约可能演变为‘美国+区域性安全集团’的松散联盟,欧洲防务自主化将不可逆转”。

然而此事谈何容易
四、俄罗斯的地缘扩张与全球多极分化作为这场战争最大赢家之一,俄罗斯借势加速重塑势力范围,这也是北约东扩40多年来俄罗斯从未有过的战略优势地位。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白俄罗斯正逐步完成与加里宁格勒的军事一体化,并早已部署了俄制战术核武器;
作为继乌克兰之后即将倒下的第二块多米诺骨牌,位于摩尔多瓦的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入俄公投支持率达89%;
由俄罗斯主导的集安组织同样扩大其影响力,并计划于2025年9月在白俄罗斯举行代号为“搜索”的演习以及“梯队”演习,进一步向欧洲炫耀武力。
从历史上看,俄罗斯这个国家一贯热衷于领土扩张,此次俄乌战争的胜利很可能会刺激俄罗斯的胃口,促使其进一步向美国和欧洲提出利益诉求。

俄罗斯一直想恢复彼得大帝时代的荣光
可以说,未来几十年内笼罩欧盟的愁云惨雾才刚刚开始。
随着美国至少在欧洲的影响力被削弱,全球多极分化趋势也在同步加剧。
金砖机制新增沙特、埃及、阿根廷、埃塞俄比亚、伊朗等7个成员国,建立独立于SWIFT的结算系统;
在国际政坛上从来不甘寂寞的印度则趁机推进其“香料之路2.0”计划,与伊朗、中亚深化能源合作,而土耳其也在中东大肆扩展影响力,吸纳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
这种重构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领域,更反映在价值观层面——78%的全球南方国家在联合国涉乌决议中投弃权票,标志着“非西方阵营”的集体觉醒。

联合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五、历史轮回与秩序重构逻辑美国战略撤退遵循着周期性规律:1975年从越南撤军催生了红色高棉这样的畸形政权,2021年从阿富汗溃退则导致ISIS无限扩张,与之类似,2025年的乌克兰断援正重塑东欧乃至中欧的地缘版图。
在今日极端现实残酷的国际社会上,乌克兰的结局彰显出中等国家在代理人战争中的三重困境愈发清晰:军事命脉受制外部供应链、资源命脉沦为交易筹码、政治议程被强权主导。
而乌克兰危机揭示的不仅是地缘博弈的残酷性,更是国际秩序重构的核心逻辑——当37万亿美元国债利息压倒国际承诺,当核威慑重新成为大国博弈筹码,单极霸权终将让位于多极均势。
这场始于2022年的地缘政治地震,在2025年迎来最终的结局。美国《外交事务》杂志评论道:“我们正在见证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648年“三十年战争”后形成的欧洲基本国际秩序)以来最深刻的秩序变革”。
那些能在动荡中平衡多方利益、构建非对称威慑力量的国家,正成为新格局的塑造者。正如19世纪的维也纳体系取代拿破仑帝国,21世纪的多极秩序也将在霸权的黄昏中孕育新生。

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