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月亚洲最美面孔冲上热搜时,我正窝在沙发里刷手机。原本以为会看到明星团队精心策划的营销文案,没想到点开全是"我们亚洲最美面孔""不愧是亚洲最美"的玩梗现场——主角本人被朋友按头认证的场面,简直像极了过年时被亲戚围堵催婚的你我。

这届年轻人谁还没被标签砸中过呢?刚出道时被说"邻家女孩",转型时被称"氛围感天花板",如今又被大数据推到"亚洲最美"的审判席上。沈月最初面对这个称号的慌张肉眼可见:在镜头前手足无措,采访时反复强调"别当真",像极了考试突然被点名表扬的优等生,生怕下次考砸就会被钉在耻辱柱上。

但真正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当她的好友们举着手机围过来,把"亚洲最美"变成每天十遍的问候语;当工作室小伙伴把她的表情包配上"本宫一日不死尔等终究是妃"的文案;当闺蜜聚会时突然集体起立鼓掌高喊"给亚洲最美让座",那些沉重的标签突然就变成了朋友间心照不宣的暗号。

这让我想起去年某档综艺里的名场面:沈月被要求模仿迪士尼公主,结果她套着垃圾袋就冲出来演《沉睡魔咒》。这种"打不过就加入"的生存智慧,在应对突如其来的赞美时同样奏效。当全网都在讨论她够不够格当"亚洲最美",她直接把自己活成了行走的弹幕:"对,我就是,行了吧"。

当代年轻人早就在互联网的显微镜下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我们太清楚那些漫天飞舞的title不过是流量的代币,今天能把你捧上神坛的彩虹屁,明天可能就变成扎向心口的回旋镖。但沈月这场大型脱敏实验最动人的,不是她如何消解标签,而是一群人陪着她把严肃的评判变成轻松的梗——那些看似不着调的起哄里,藏着最珍贵的默契:我知道你在害怕什么,所以我用玩笑帮你筑起防护墙。

想起《老友记》里莫妮卡被杂志评为"最差着装",钱德勒故意穿着同款丑毛衣来接她下班。对抗焦虑的良药,或许就藏在朋友肆无忌惮的玩笑里。当全网还在争论"沈月配不配",她和朋友早已把这场舆论狂欢变成了集体创作的段子集锦。这种用幽默消解压力的能力,或许才是当代年轻人真正的生存必杀技。
所以下次再被突如其来的标签砸中时,或许可以学学沈月:找群能陪你自黑的朋友,把他人眼里的王冠变成你们之间的接头暗号。毕竟在这个人均社恐的时代,能互相接住梗的朋友,才是对抗焦虑的特效药。